
晴嵐攻擊機
晴嵐攻擊機是二戰期間為日本帝國海軍設計的潛射攻擊水上飛機。它計劃由伊400級潛艇搭載,該潛艇最初的任務是對美國進行空中攻擊。
▪︎機體規格
機組人員:2人 長:11.64公尺(38英尺2吋) 翼展:12.262公尺(40英尺3吋) 高度:4.58公尺(15英尺0吋) 重量:4040公斤(8907磅) 動力裝置:1× Aichi AE1P Atsuta 30或Atsuta 31 V-12倒置液冷活塞發動機,起飛功率1000千瓦(1400馬力);1000千瓦(1340馬力),1700公尺(5600英尺);960千瓦(1290匹馬力),5000公尺(16000 英尺) 螺旋槳:3葉恆速螺旋槳 最大速度:474公里/小時(295英里/小時,256節)於5200公尺(17100英尺) 巡航速度:296公里/小時(184英里/小時,160節)在3000公尺(9800英尺)高度 航程: 1188公里(738英里,641海浬) 升空時間:5分48秒內到達3000公尺(9800英尺) 武器:1×13毫米座艙安裝式2型機槍、1× 91型魚雷或2枚250公斤(551磅)炸彈或1枚850公斤(1874磅)炸彈

為便於運輸而折疊的M6A1原型機的簡化線圖。
|設計和開發
從192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帝國海軍就發展了從潛艦上操控水上飛機搜尋目標的理論。 1941年12月,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提議組成一支由潛艦航母組成的龐大艦隊,目的在對美國沿海城市發動空襲。這些潛艇可以浮出水面,用彈射器彈射飛機,潛入水中躲避偵察,然後再次浮出水面接回機組人員,機組人員會在附近迫降。到1942年6月,計劃建造一支由18艘此類潛艦組成的艦隊。隨著日本戰時命運的惡化,艦隊規模後來縮減至9艘、5艘,最終僅剩3艘。 為了裝備潛艦航母,日本帝國海軍航空兵要求愛知公司設計一款可折疊攻擊機,航程1500公里(810海浬),速度555公里/小時(300節)。愛知公司當時已獲得授權生產彗星攻擊機,這是一款體型較小的單引擎艦載俯衝轟炸機,擁有極其流暢的線條和高性能。為了將「彗星」改裝為可攜帶在伊400型潛艇上,愛知公司進行了詳細的工程研究,但最終發現改裝難度難以克服,於是啟動了全新的設計。
晴嵐攻擊機的設計圖
愛知最終設計的飛機被命名為AM-24,軍用代號為M6A1。這是一款雙座低翼單翼飛機,由一台1050千瓦(1410馬力)的愛知AE1P Atsuta 30發動機提供動力。最初的設計取消了傳統的起落架,但後來決定為飛機配備可拆卸的雙浮筒,以增強其多功能性。如果條件允許,這些浮筒將允許飛機降落在潛水艇旁邊,用起重機回收,然後重新使用。浮筒可以在飛行中拋棄以提高性能,或者在單程任務中完全不用。「晴嵐」的 機翼可旋轉90度,並透過液壓折疊緊貼機身(尾翼也可向下折疊),以便存放在潛艇直徑3.5公尺(11英尺)的圓柱形機庫內。武器為一枚850公斤(1870磅)魚雷或同等重量的炸彈。一挺13毫米(0.51吋)二式機槍安裝在活動架上,供觀察員使用。 最終方案是,每艘伊400級潛艇均配備一個擴大的防水機庫,最多可容納三架晴嵐。「晴嵐」將由裝設於前甲板的26公尺(85英尺)長壓縮空氣彈射器發射。四名訓練有素的機組人員可將「晴嵐」從機庫中推出,置於可折疊的彈射器支架上,再裝上飛機浮筒,大約7分鐘即可完成起飛準備。 為縮短彈射程序,免除耗時的引擎預熱,晴嵐須冷啟動彈射。為此,須將每架飛機的引擎油置於獨立艙室加熱至約60攝氏度(140華氏度),並在飛機彈射前,即飛機仍在機庫時,將油和熱水一起注入引擎。如此一來,飛機升空後,引擎便可立即達到或接近正常工作溫度。此構思源自德國,他們計劃對其未完工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的飛機採用類似的彈射方式。 八架原型機「晴嵐」中的第一架於1943年10月完成,並於同年11月開始飛行測試。輔助翼過平衡問題最終透過加高尾翼得以解決。進一步測試非常成功,並於1944年初開始生產。為協助飛行員適應「晴嵐」 ,製造了兩架裝有可收放起落架的陸基教練機樣機,命名為M6A1-K 「南山」。除起落架不同外,還有「晴嵐」的垂直穩定器頂部可折疊,也被拆除。

晴嵐攻擊機

晴嵐攻擊機
|作戰歷史
第一批生產型「晴嵐」於1944年10月完工。1944年12月7日名古屋附近發生地震,1945年3月12日又遭美軍空襲,導致交付進度減緩。1945年3月,兩艘潛艦航母完工,在第三艘也完工後,航母型潛艦的建造停止。隨後又有兩艘體型較小的伊13型潛艦補充,伊13型潛艦原設計為搭載偵察水上飛機的指揮潛艦,但可搭載兩架「晴嵐」。由於艦載潛艦部隊縮減,「晴嵐」生產暫停,一共只完成29架(含原型艦及M6A1-K型)。 新的潛艦及飛機編入第一潛艦艦隊,由兩艘潛特級潛艦(伊400號及旗艦伊401號)組成,每艘潛艦載有三架「晴嵐」,兩艘伊13型潛艦(伊13號及伊14號)亦有配備此架飛機。第一潛艦艦隊於1945年1月開始以「晴嵐」進行訓練,船員們逐漸學會如何操作潛艦及飛機。三架「晴嵐」全部下水所需時間比預期更長:若安裝浮筒則需30分鐘,若不使用浮筒則可縮短至14.5分鐘。 搭載晴嵐的艦隊名為「神嵐特別攻撃隊」,其首個任務是對巴拿馬運河加通船閘進行空襲,以切斷美軍在太平洋的主要補給線。當艦隊終於準備好出征巴拿馬時,日本日益危急的處境導致計劃改變,攻擊目標改為烏利西環礁的美軍基地,該基地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兵力正在那裡集結,準備攻擊日本本土。潛艦隊於1945年7月23日離開日本,前往烏利西環礁。8月16日,旗艦伊401收到總部發出的無線電通訊,通知他們日本已投降,並命令她們即刻返回日本。兩艘潛艦上的六架「晴嵐」機,均已違反戰爭法,偽裝成美國飛機執行任務。為避免被俘,伊401號潛艇的機翼及穩定器均已折疊,被彈射入海,而伊400號潛艇的機翼及穩定器亦已折疊,被推入海外。

M6A1-K南山教練機
|同型機
M6A1(原型機):安裝熱田30以及熱田31型液冷引擎的原型機,生產8架。 M6A1 晴嵐:正式量產型,共生產18架。 M6A1-K 南山:晴嵐教練機型,將浮桶改裝為機輪,因此本機僅能在陸上使用,生產2架。 M6A2:將引擎改裝為三菱MK8P金星62型空冷式引擎(出力1560匹馬力),另外安裝了三葉金屬恆速螺旋槳,生產1架。

唯一倖存的M6A1晴嵐攻擊機

修復中的M6A1晴嵐攻擊機
|倖存飛機
一架M6A1保存至今,現藏於史密森尼國家航空暨太空博物館的烏德瓦-哈齊中心。它位於華盛頓特區弗吉尼亞州尚蒂伊郊區杜勒斯國際機場附近。「晴嵐」由日本帝國海軍中尉赤塚一男向美國佔領軍移交,並由他將其從福山運送到橫須賀。美國海軍於1962年11月捐贈給史密森尼學會。「晴嵐」的修復工作於1989年6月開始,並於2000年2月完成。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