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文轉發)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續集 The Testaments 完食,感覺很複雜。以時事趨勢與平權主義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完全投其所好的經營,從故事主人翁的主軸、到與前作結尾相互呼應的偽後設部分,應是無可挑剔。
劇情與腳色的交代,也為前作粉絲畫下一個應是令人心滿意足的句點。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從大時局到小細節到每個人物,冥冥之中都有包青天般鐵面無私、明察善斷的安排,絲毫沒有一處跳出這種是非黑白分明無誤,一個蘿蔔一個坑般乾淨整齊的框架。原本就能與使女們同一鼻孔出氣的觀眾,應會有大快人心的爽快之感。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單純以一個故事來說,我個人卻反而覺得有點失望。《使女的故事》未拍成影片多年前我便讀過,當時非常喜歡,曖昧不明開放式結局,令人有想像與琢磨的空間,是適合成人的小說(影片我反而看了兩集後沒有再追,有點太慘不忍睹不想面對的心態 XD)。
到了The Testaments這樣的交代法,卻頓時成了迪士尼卡通。當然我不是說那些基列國高壓恐怖統治下的描寫很迪士尼。而是整部從頭到尾只能說是:一目瞭然、平鋪直敘,沒有任何弦外之音、沒有令人預料之外的訝異,沒有令人想像的空間。
小女生們都希望公主們都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故事似乎就真的也就這樣令人皆大歡喜了。但為了能給大家這樣開心的結局,連小說架構上在原先前作中令人感到驚艷的巧思設計,來到此作都成為一個空殼、毫無驚喜,就令我覺得有些失落了
我個人最有意見的部分,是那明顯要承襲前作的敘事形式安排:第一人稱的手札自白、第一人稱的兩位證人供詞,故事越往後挪就越顯得工斧、刻意不自然、甚至不通。
或許前身為資深法官的在基列國中擔任位高權重「大嬸」的莉迪亞,是有這般城府可寫出如此深沉語調,時而內省、時而超脫近乎全能敘事的自白。但理應是某種官方調查記錄中來自兩位女孩的證人供詞,段落內文從當事人視角做個樣子的說沒兩句,就跳到完全是全能敘事者的小說筆觸與場景描寫,實在脫格說不過去。與前作結尾相互呼應的偽後設研討會中的所謂揭露、自圓其說,也有些畫蛇添足的怪怪滋味。
不過使女的故事系列透過影集的發揚,與現今時事的映照之下,已經發展成一部以文載道的女性主義聖經。
不會有人想要再當一部小說看,也應該不會有人跟我一樣有這種吹毛求疵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