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方傳擬把CHIPS補助轉為英特爾股權,最高達10%,不涉經營權。軟銀再以每股23美元投入20億美元。英特爾收在25.31美元、漲6.97%。政策聚焦國安與在地製造,另傳輝達對中出貨B30A需執照,監管升溫。 美國加速晶片在地化,傳出政府考慮把對英特爾的CHIPS補助,轉為最多10%股權且無投票權,以穩定其在美國的先進製造與代工能力。同步,軟銀宣布投資20億美元。事件牽動供應鏈版圖,也使半導體股價明顯波動。 **美政府擬持股一成,屬無投票權** 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表示,將英特爾(CHIPS法案)既有補助約109億美元,轉為股權有助國安與在地供應。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進一步稱,這筆轉換是「非投票權」股,政府不會干預公司治理,亦不會強迫業者向英特爾(INTC)採購。若美方最終持股達10%,將成為公司最大股東,目的在於穩定美國先進製造能力,降低「全球先進晶片99%在台灣生產」的單點風險。消息帶動英特爾股價大漲,最終收在25.31美元,上漲6.97%。 **軟銀投資20億美元,持股約2%** 軟銀(SFTBY)以每股23美元買進英特爾普通股,投資額20億美元,約持股2%,躋身前五大股東行列。市場解讀軟銀與安謀(ARM)的生態可望與英特爾代工合作相互加持:英特爾代工(IFS)與安謀早在2023年就宣布於18A製程的合作,初期聚焦行動裝置,並擴至車用、物聯網與資料中心。外資認為,這筆投資可為安謀未來AI晶片提供代工選項,也為英特爾帶來策略性背書與現金挹注。 **英特爾代工進度放緩,18A時程延後** 儘管政策與資本助攻,英特爾代工轉型仍在爭取落地。公司先前宣布「不再開空白支票」,放慢俄亥俄州廠區建設,首座工廠預計2030年投產。技術節點上,英特爾規畫「四年五個節點」,但18A時程已滑至2026年,後續還有14A。外界關注其代工客戶拓展,目前傳出積極爭取AWS(AMZN)與微軟(MSFT)等雲端大客戶,但尚未見廣泛量產訂單。分析師提醒,英特爾在AI加速器仍落後輝達(NVDA)與超微(AMD),製造端也需證明良率與成本競爭力,單靠資金難以彌補技術與生態差距。 **地緣風險與管制升溫,輝達對中須執照** 同日市場消息指出,輝達(NVDA)向中國出口B30A晶片需取得執照,顯示美中科技管制持續收緊。這代表高階AI算力將更受限制,長期可能加速美國在地供應鏈布局,也增加英特爾等美系製造的戰略價值。不過,短線對整體半導體需求的影響不一:受限市場的高階出貨恐放緩,而美國與盟國的在地投資與替代需求可能遞補。對投資人而言,政策節奏、許可證發放與規範細節,將是研判產業動能的關鍵。 **對台投資人影響為何,股價波動看點** 英特爾(INTC)受政策題材激勵,消息面偏多,但基本面仍取決於三件事:一是政府入股規模與條件是否拍板,及是否帶來額外資本與補貼;二是18A/14A量產良率與大客戶簽約進度,包含AWS(AMZN)、微軟(MSFT)、安謀(ARM)等;三是AI產品線能否縮小與輝達(NVDA)、超微(AMD)的差距。需留意,政府把補助轉為股權屬性更動,未必等同新增現金流;真正的現金強化主要來自軟銀的20億美元。若技術或客戶落地不如預期,股價仍可能回吐。 Josh 評論: 本次消息同時牽動政策與資本兩條線,短期有利於提升美股半導體評價與在地製造想像,對風險偏好具提振效果。中期股價走勢仍看執行力:製程良率、代工訂單、AI產品競爭力與毛利改善,才是決定英特爾能否由「政策股」走向「基本面反轉股」的主因;同時需關注出口管制、補貼細節與景氣循環。 受惠者可能包括英特爾(INTC)、安謀(ARM)、軟銀(SFTBY)、應用材料(AMAT)、科磊(KLAC)、拉姆研究(LRCX);壓力端則視市場解讀,台積電(TSM)情緒面或受波動但長期競爭力仍強;輝達(NVDA)因中國許可變數增加不確定性;超微(AMD)與高通(QCOM)在PC與AI伺服器競局中,可能面臨英特爾加大投入帶來的價格與供應競合。 政策加資本可提振信心,但真正的勝負點仍在技術量產與大客戶訂單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