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在貨幣政策方面,各國央行在應對通膨與經濟疲軟之間採取謹慎行動。紐西蘭儲備銀行於8月20日下調官方現金利率25個基點至3%,並表示未來可能進一步降息。同時,加拿大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降至1.7%,主要受汽油價格下跌16.1%影響,但剔除汽油後的核心通膨仍維持在2.5%,顯示其物價壓力未完全消退。而在美國,聯準會(Fed)面臨政治壓力,一方面市場預期其將在9月和12月各降息一次,另一方面就業與物價指標偏強,使其處於兩難境地。此外,美國政府債務總額已突破37兆美元,今年債務利息支出預計達1兆美元,而川普政府試圖以關稅增加財政收入的策略效果有限,7月關稅收入增量遠不及預算赤字暴增的規模。
在全球地緣政治層面,緊張局勢持續。美國戰略司令部指揮官警告,中國正加速核武擴張,預計2030年核彈頭將超過1000枚,並可能在2027年前具備攻台能力。在貿易關係方面,美中雖將關稅休戰協議延長至11月,但衝突點依然存在,例如美國施壓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而美中貿易緊張也導致美國農產品出口受阻,中國買家轉向巴西採購大豆,使得美國大豆農民面臨經濟損失。同時,川普政府也對大部分歐盟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徵收15%關稅,這對歐盟特別是德國的汽車產業造成重大衝擊,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估算,這將使德國車企每年增加數十億歐元成本。
在科技與產業競爭方面,全球巨頭正進行激烈的戰略布局。週二,美國科技股經歷數月來最劇烈的下跌,由AI熱潮推動的漲勢戛然而止,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重挫1.4%,輝達(NVIDIA)、帕蘭提爾科技(PLTR)與Arm(ARM)等指標性AI概念股分別重挫3.5%、9.4%與5%。這波回檔的直接導火線,是麻省理工學院一份報告指出「95%的組織在生成式AI投資中獲得的回報為零」,加上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警告AI可能形成泡沫,使得市場對AI商業化回報的疑慮迅速升高。資金從高動量科技股撤出,轉向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等防禦性板塊,顯示市場避險情緒升溫。此外,比特幣、黃金與石油價格同步下跌,反映風險資產整體承壓。
儘管如此,科技巨頭的布局並未停歇。軟銀向英特爾投資20億美元,成為其第六大股東,被視為強化與英特爾在AI晶片領域的合作,並為其子公司Arm Holdings提供額外的晶圓代工選項。然而,英特爾仍面臨來自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的競爭,以及輝達在AI晶片設計上的領先地位。同時,超微(AMD)在CPU市場持續蠶食英特爾市占,其在桌上型CPU的出貨量與營收市占已分別達30.2%和超過40%,且平均售價已高於英特爾。此外,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限制促使中國政府要求國內資料中心將本土AI晶片使用比例提升至50%以上,這雖有助於華為海思半導體等國產晶片發展,但也壓縮了輝達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預計將從2024年的66%降至2025年的55%。
在金融與支付領域,穩定幣展現強勁成長動能。2025年第二季,Circle營收年增35%至2.1億美元,而Tether淨利飆升40%至28億美元。穩定幣的高效率與低成本(如Tether跨境支付可在10秒內完成,費用不到1美元)對傳統支付系統構成挑戰。面對此趨勢,支付寶與京東等中國巨頭已積極布局區塊鏈,但騰訊態度相對謹慎。同時,加密貨幣市場展現韌性,儘管曾有學者預測比特幣將大跌,其近期價格已突破12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顯示美國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正趨於友好。
在企業轉型方面,美國銀行正撥出40億美元科技預算開發AI,而其AI機器人Erica互動次數已突破30億次,顯示傳統金融業者積極擁抱新科技。在汽車產業,小米汽車業務表現突出,第二季交車量達81,302輛,年增近200%,汽車業務營收達新台幣206億元,其毛利率達26.4%,超越特斯拉與理想,且單車均價已與高階品牌看齊。然而,並非所有企業轉型都順利,百度2025年第二季營收創三年來最大降幅,儘管AI業務有所成長,但仍無法抵銷核心廣告收入因經濟低迷而下滑的壓力。
為應對國內「產能過剩」問題,中國政府已針對石油化工、太陽能、電池、水泥等行業推動供給側改革,高盛報告指出,若「反內捲」政策有效推進,中國企業的獲利有望改善,甚至在樂觀情境下,市場整體獲利到2027年可望累積提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