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李晴盯著電腦螢幕,手邊的咖啡早已冷掉。她翻看著自己在方格子上的文章,那些萬字長文,每一篇都像一場她精心排練的舞台劇。觀眾靜靜坐在座位上,隨著她的文字起伏,一路跟到結尾,甚至有人留言說「看得像在追劇一樣」。
然而,當她轉戰到Threads時,卻發現這裡的節奏完全不同。
Threads就像一個熱鬧的街頭廣場,人潮來去匆匆,沒有人會停下來看你一場三小時的話劇。他們要的是短促、精準、能在瞬間打動人的段子。
一開始,李晴不習慣。她花了半小時,寫下一段抒情小品,結果貼文冷清,只有兩個讚。她心裡暗暗懷疑:「難道我的文字不再有力量了嗎?」
隔天,她乾脆隨手打一句:「失眠像Wi-Fi,半夜訊號最強。」沒想到短短十幾個字,竟在幾個小時內被瘋狂轉發,留言區有人接龍「我的是4G」、「我的是光世代」,還有人乾脆貼上自己失眠的心聲。李晴看著螢幕上的互動數字跳動,心裡震了一下——原來在Threads,文字的力量並不是長短之分,而是能不能在瞬間抓住共鳴。
從那天開始,她改變了寫作方式。
不再追求篇幅,而是訓練自己在五行之內完成一個小故事。
例如,她寫:「老闆說要給我自由,於是加班到深夜,連睡覺的時間都很自由。」短短一則,立刻引來大批職場人按讚。
有一次,她又寫:「愛情就像手機電量,越想省著用,越會發現一下子就掉光。」底下滿滿的留言,有人笑、有人成熟地點頭,甚至有人分享給另一半。
漸漸地,她懂了。
方格子是劇院,她在那裡能鋪陳一段完整的人生,吸引願意靜下來的讀者。
而Threads則是街頭廣場,隨時要丟出一個精彩的段子,讓人停下腳步,聽她講一句、笑一下、想一下,然後默默記住「李晴」這個名字。
有一天夜裡,她再度關上電腦,心裡浮現一句話:「舞台大小不是問題,重點是觀眾願意留下什麼。」她笑了,因為她知道,自己已經找到屬於Threads的表演方式。
Threads撰寫故事重點
- 短小精悍:控制在一到五行內,直接切入笑點或省思。
- 瞬間共鳴:抓住生活痛點或情境,讓人一眼就覺得「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 反轉有力:結尾最好帶一點反差或意外,增加記憶點。
- 互動設計:可以在最後拋一個小問題,讓讀者忍不住留言接話。
- 角色一致:維持固定語氣或角色人設,讓粉絲逐漸熟悉並形成期待。
- 跨平台串聯:Threads是街頭廣場,長文平台(如方格子)是劇院,兩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