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又稱北耆,為豆科植物膜莢黃耆或蒙古黃耆的乾燥根,性甘、微溫,歸脾、肺經,歷來稱「補氣之王」。
化學成分
- 多醣類:葡聚糖 (astragalan)、異質多醣,具免疫調節、抗癌活性。
- 皂苷類:黃耆皂苷 I–VII、異黃耆皂苷 I–III、豆皂苷等 40 多種,抗發炎、利尿、降血壓。
- 黃酮類:刺毛蕊異黃酮苷 (calycosin-7-O-β-D-glucoside)、Formononetin、Kaempferol、Quercetin、Isorhamnetin 等,具抗氧化、免疫助劑作用。
- 其他:胺基酸、微量元素(鋅、硒)、維生素及固醇類。
主要藥理作用
-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提升中氣,改善氣虛自汗、易感冒.
- 免疫調節: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提高白細胞活性。
- 利水消腫:促進尿液生成,減輕水腫。
- 抗疲勞與延緩衰老:增強耐力,對抗慢性疲勞。
- 護心血管: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血液流變學,保護心肌。
- 抗炎、保護肝腎:抑制發炎因子、減輕肝腎損傷。
- 降血糖、調節代謝: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保護腎功能。
- 促進組織修復:托毒排膿、生肌斂瘡,用於傷口癒合。
臨床應用
- 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
- 氣虛自汗、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
- 慢性疲勞、免疫低下、放化療後體力恢復。
- 水腫、蛋白尿、肝硬變胸水。
-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
- 糖尿病、糖尿病腎病。
用法與劑量
- 煎服:內服 9–30 g/日,水煎,分 2–3 次。
- 湯劑:常與白朮、黨參、枸杞等同用。
- 茶飲:取黃耆 10–15 g,加水煎取茶湯飲用。
注意事項與禁忌
- 陰虛火旺、實熱病證者慎用,易生口乾、潮熱.
- 表實證(如感冒初期)不宜單用,易阻滯邪氣外出。
- 濕熱體質者應在中醫師指導下,酌情搭配清熱利濕藥。
- 孕婦及特殊疾病(如自體免疫疾患)者,請遵醫囑。
黃耆憑藉其補氣固表、調節免疫、護心利水等多重功效,在中醫臨床及現代藥理研究中均佔重要地位。適用於多種氣虛、免疫低下及代謝疾病,使用時需依個人體質與證候辯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