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たま乱太郎(1993)
從四格漫畫到經典動畫,100%勇氣忍蛋故事
想到以忍者為題材的作品,許多人直覺會想到就是在《Jump周刊少年》受世界喜歡的漫畫作品《火影忍者》,過去在台灣電視上不斷撥出《忍者哈特利》也是大家熟悉的忍者作品,另外也有較為成人向忍者漫畫。
例如經典的甲賀與伊賀忍眾雙邊大戰的淒美故事《甲賀忍法帖》,同時也有以現代時代的忍者為題材的作品例如《忍者之家》、《地下忍者》等,將忍者塑造出更神秘的色彩,但也有忍者故事卻沒有打打殺殺,完全是闔家歡樂的存在。
1986年在《朝日小學生新聞》連載的四格漫畫《落第忍者乱太郎》,因為有趣鮮活的角色受到小朋友喜歡,而在1993年改編成動畫作品。故事已戰國時代為背景,為了成為合格的忍者,亂太郎、霧丸、新平(新兵衛)在忍術學院園做為一年級修行忍術,圍繞在他們生活的搞笑故事。累積到2025年,動畫在日本撥放第33期,約有2500多集。

從失敗中學習的小學生漫畫《忍者亂太郎》誕生
現在年輕動漫畫迷就算不知道《忍者亂太郎》,有許多人也聽過傑尼斯偶像團體每個年代傳唱的《勇氣100%》,這個直到近幾年在熱門的動漫畫歌曲還榜上有名的經典歌曲。雖然相較於《忍者哈特利》、《火影忍者》來說,《忍者亂太郎》因為台灣代理播送的關係,可能只存在於過去電視兒童的記憶裡,但這並不影響,這一代長大成人後的孩子,覺得他是一部不同於像《烏龍派出所》那樣緊跟時事,單純又有趣,讓人放鬆的搞笑作品。
專門為小學生創立的報紙《朝日小學生新聞》上有四格漫畫單元,當時正在尋找一部適合小朋友觀看的漫畫故事,又融合知識不生硬,最後想到連載小朋友都喜歡的忍者故事作為題材,而找上女性漫畫家-尼子騒兵衛。
尼子騒兵衛本身在大學就主修日本史,對於戰國時代的忍者了解甚廣,也接下了在這小學生報紙上連載四格漫畫的故事《落第忍者乱太郎》,核心是讓一群容易失敗的小忍者們,日常搞笑之餘又有點勵志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內容也受到小朋友的歡迎,持續長期連載。


1993年《落第忍者乱太郎》改年成動畫,動畫名稱正名為《忍たま乱太郎》在NHK撥放,動畫名稱捨去了原作「落第」二字,主要是因為這詞有失敗、下級的意思,電視台希望是一個可以鼓勵小朋友的動畫,故改名後的「忍たま」有新手忍者即將孵化之蛋的涵義,故電視台希望《忍者亂太郎》是「正在學習中的忍者」而不是「一直失敗的忍者」,讓小孩更有積極向上、並且偶爾會犯錯但也很可愛的小孩特質,作為改編《落第忍者乱太郎》原作的核心。
動畫《忍者亂太郎》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從開撥1993年到2025年他的主題曲依舊是『勇気100%』這首歌曲,這首歌曲原本是傑尼斯男團-光GENJI所發行的單曲。
在之後成為動畫《忍者亂太郎》沿用至今,並且由不同的男子偶像團體演唱,不同年代的主題曲,可以說某方面已經變成《忍者亂太郎》的代表性歌曲。但這首歌當年並不是特地為了動畫所寫的歌曲,只是一首日式流行的歌頌青春的芭樂歌,但至今已經變成動畫圈內提到忍者亂太郎就不可取代的歌曲。


漫畫與動畫世界觀一起創作延伸的《忍者亂太郎》故事
《忍者亂太郎》的原作者尼子騷兵衛茵為配合四格漫畫和小學生的喜好,在漫畫初期基本停留在亂太郎、霧丸、新兵衛三人特色的「一發藝」。例如亂太郎的天然呆誤事、霧丸貪財的小氣行為、愛吃的新兵衛鬧出的笑話,並沒有過多有深度的描繪。
但這不代表《忍者亂太郎》就只是單純的搞笑作品,由於尼子騷兵衛本身就熟知日本戰國歷史,對於在《忍者亂太郎》中忍者戰鬥與忍具使用的描繪就比許多妄想與奇想的作品要寫實許多,《忍者亂太郎》中的忍術,多是江戶時代的忍術書《萬川集海》、《正忍記》的招式,有一定的寫實性。
故漫畫有許多關於忍術與忍具的學習,由於是學園劇的關係,亂太郎一行人使用忍術與忍具的失敗就更有喜劇效果,也能帶出歷史上真實忍者所學技藝,很多並不簡單,也並不帥氣。針對《朝日小學生新聞》上連載的作品,漫畫家尼子騒兵衛有意識地想把「真實忍術變成小常識」讓小孩去了解真正的忍者是什麼。動畫也承襲的這點,在動畫故事最後有時也會講到歷史上的忍者或真實忍者的忍術是什麼,也因為有些事情其實大人也不知道,故動畫化後的《忍者亂太郎》對於成年人和大學生動畫迷也算是很新鮮的存在。



《忍者亂太郎》的原作《落第忍者乱太郎》在1986年到2019年推出全65冊漫畫作品,而在1993年動畫撥出後,每集約為15分鐘的短篇故事,不同於漫畫的四格,動畫括寫和對原作的忍者角色做出更細緻的設定,像是忍者學園的老師、高年級生、反派忍者等,讓原作四格可以反向運用來製造更多笑料。
尤其動畫作品的角色刻劃與互動深受喜多人喜歡,讓許多觀眾腦海中的印象多半都是動畫塑造的故事,也變成原作漫畫反而像是動畫周邊收集品一樣的存在,帶到一波小學生漫畫實體書的銷售。
對於大家把動畫設定當成主要這點,原作者尼子騷兵衛除了意外之外,反而有點感謝,因為她原本只是單純的塑造主角三人群的角色,對於其他角色沒有太認真的設定,而動畫製作組不僅補完主要角色的故事和性格,也增加許多有特色的忍者人物,而且也因為太多忍者是動畫原創,作者漫畫續畫,變成尼子騷兵衛還要反著去查動畫組的人物設定。但在2019年後尼子騷兵衛因為中風的原因,將長達33年的漫畫給結束,但動畫仍然持續撥出,並且也推出多部延伸的電影版。


年番《忍者亂太郎》受眾人氣的教育性和微妙性
《忍者亂太郎》的動畫,並不像《火影忍者》那樣以炫技超強格鬥和狗血故事為主軸,不同於一般打打殺殺的忍者動畫。但生為年番(整年撥出)的它,在年番的地位上也不像《哆啦A夢》、《蠟筆小新》那樣有著日本國民動畫感。並且也不是背後有龐大遊戲產業的《寶可夢》明顯的商業利益。
這讓《忍者亂太郎》在年番動畫的定位上有著它的微妙性,可以說從搞笑忍者故事,《忍者亂太郎》更像一部從忍者故事延伸出,用簡單的故事看待日本戰國時代的教育搞笑動畫,也因為這樣,這部動畫作品雖在國外鮮少人知,但在日本人氣一直不低。
由於撥出時間橫跨了30年仍然持續撥出,《忍者亂太郎》可說與《哆啦A夢》、《蠟筆小新》一樣累積老中青三代粉絲,但有趣的是在ACG產業活耀的同人圈,對於《忍者亂太郎》卻有一波女性客群的出現。原作中以亂太郎、霧丸、新兵衛三人的搞笑互動,很受到小朋友與家庭客群的喜愛。而隨著後續越來越多角色的出現,有一些人物受到同人群眾的歡迎,例如生為主角群的導師,人好、實力強又有耐心的土井教官,就是喜歡同人誌女性喜歡描繪的對象。


其中《忍者亂太郎》的「六年級生」在女性觀眾與同人誌創作中,相當具有高人氣。在原作《落第忍者乱太郎》中,雖然也有高年級忍者學生的描繪,但多半是沒有描寫個性的功能性角色。動畫則加深了這些部分,讓六年級不只是出任務的工具人,還成為會互相拌嘴、吵架、有各種技巧和技術的準忍者。有趣的是製作組在想像六年級的群像時,是以「偶像男團」的形式下去做設定,這也讓《忍者亂太郎》六年級組在女性中有著高人氣,意外的吸收不少新一代和年紀較大的粉絲群體。
即便日本每年推出眾多動畫作品,不管是人氣持續的《海賊王》或是現象級作品的《鬼滅之刃》等,但根據NHK與日本收視雜誌調查表示,《忍者亂太郎》幾乎年年都在小學生喜歡的動畫前十名中。可見在日本《忍者亂太郎》並不輸給其他動畫作品。
但在海外授權方面除了台、港的觀眾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忍者亂太郎》動畫,在海外幾乎無人代理或不知名的存在。台灣長年受到日本動畫的影響對於《忍者亂太郎》的歷史梗和笑點是有熟悉度的,但一般海外(歐美)並沒有太大關注,可以說《忍者亂太郎》是一部小品不夠炫技的作品,受限了它的海外發展程度。

三代記憶《忍者亂太郎》陪伴整代動畫迷成長
從單純的三位忍蛋搞笑故事,到後來不同群體的群像劇故事,《忍者亂太郎》因為各式各樣忍者角色的出現,甚至不是忍者角色的活躍(例如食堂伯母、忍犬喜姆等)都讓觀眾對於忍者學園的背景故事,享受到樂趣。並且它也跟國民動畫有著一樣的經歷,就是從賽璐璐動畫時代走向電腦動畫,以降低成本,延續動畫的持久性,如今《忍者亂太郎》動畫依舊是在日本每週一到週五的晚餐時段六點撥出十分鐘的短篇動畫,依舊受到小朋友歡迎。
不過《忍者亂太郎》在對於歷史的描繪與教育方面,隨著集數的增加已經漸漸在減少,跟過去專門動畫專覽講解不同,現在則是融入在劇情之中,以實際故事去做詮釋。這種改變有好有壞,一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上課」和「被教育」的感覺,但從過去看到現在的老觀眾,感覺會對沒有特別講解歷史單元的《忍者亂太郎》感覺少了什麼。但也由於這樣的感動,讓其他配角的故事和人物個性有更多在動畫篇章可以發揮的空間。

可以說《忍者亂太郎》雖然是一部在海外較為默默無聞,但在日本是僅次全民動畫的存在,在台灣雖然上映在院線的電影版不多,但都有DVD或線上影視可以觀看《忍者亂太郎》。
不過在2025年台灣電影院上映了忍者亂太郎的最新劇場版《毒竹忍者隊最強之軍師》,以土井老師跟學生霧丸羈絆為主軸,也是六年級生大展身手的一部電影版故事,可說相當難得。如今也許台灣知道《忍者亂太郎》的動畫迷也在減少中,不過我想不管如何可以說《忍者亂太郎》也算是我小時候愛看動畫的電視兒童,學生時代開始了解忍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