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我有話想說——但我也還在想。」
當「多元代表」成為主流影視的選角原則,我們的情緒究竟在反對什麼?
本篇是一場我自己的內心辯論:從白雪公主到史迪奇,我到底想看到甚麼。
先誠實地說,我對《白雪公主》沒什麼特別堅持和愛,Rachel Zegler 或荷莉·貝莉這些非原著種族選角出來時,我其實覺得沒差。
直到 HBO 的石內卜選角公布,我才發現:原來角色形象破滅的感覺,是這樣的。
那種「他不再是我心中那個角色」的落差,讓人無法不跳出來感受。
這個議題爭議性高,我也不確定自己準備好了。我只是把這些內心小劇場攤出來。
我反對不同種族的選角,這樣的直覺真的合理嗎?
不同種族的設定,本身就帶來了權力關係、敘事結構、甚至角色氛圍上的改變。這些不是表面上的換膚色可以輕鬆處理的,它牽動的是整個角色張力的來源。
所以會因為不合設定的選角而生氣,是很正常的事。
原作角色的外型、氣質、文化背景,在我們的記憶中是「長那樣」的。石內卜那種蒼白、陰鬱的氣質已經變成經典,當他變成另一個形象,哪怕演得再好,心理預期被打破的落差依然存在。
我自己原本是這樣回答的:那種角色與記憶的不符,是「原著故事內建的」,不是什麼種族文化的問題。
結果 我被回一句「OK」,然後被補了一刀—— 如果我們的「預期心理」早就被那種蒼白、陰鬱、英倫氣質給綁死了,那這個落差,其實還是來自文化框架的制約啊
也就是說:
「原來我心中那些『角色長這樣才合理』的預設,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白人文化長年累積、灌輸進來的。」
好的,角色塑造真的不只是造型或演技的問題,它跟文化也有關。
白人敘事的威力太大了,強到我們自己都忘了,自己是在他的框架裡長大的。
如果只是想說:「我不喜歡的不是膚色,而是那個角色原本給我的感覺消失了」——那是人之常情,不過要注意是否淪於文化框架。
會因為選角而反感,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極右派。但有幾個面向,我確實需要誠實面對:
- 如果覺得 「只要不是白人演就不行」,那確實需要自我檢討。
- 比方一個新的故事或跟種族設定無關的故事,如果也單純因為選角黑人就懷疑是不是政治正確,那可能是個問題。
- 我就是在說wicked主角Cynthia Erivo,
人家終究會塗成綠人的你管他本來是黑人白人亞洲人。
人家唱得這麼頂,僅因為他是黑人就覺得是不是保障名額—— 那可能是個問題。
- 如果只在「非白人演白人角色」時生氣,但從不在「白人演埃及人、亞洲人」時出聲,那可能是雙標。 「理所當然」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長期以來的權力不對等。
- 我其實想到所有大法官都是男性時大家習以為常,有人提議所有大法官都該是女性時,才會有人說,應該要一半一半。
- 如果覺得「他們就是不夠漂亮」、「一看就不討喜」——這個「審美」是不是其實是文化霸權訓練出來的。
一個無解的兩難:文化資本不對等
「多元代表很好,但請給他們真正屬於自己的舞台 」
你甚至可能會說:
我不是不喜歡多元民族在螢光幕上出現,但他們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與角色,而不是硬要把自己扣在那些經典角色上
但是,這其實又忽略了下面這個問題:文化資本不對等
主流童話與經典敘事,大多由白人主導,這是文化資本不平等的殘酷現實。
如果我們只說「非白人應該演自己的角色、自己的文化」,那他們就永遠被困在次文化與邊緣市場,無法真正「被世界認識」。
因此,我們看到許多非白人演員選擇借用白人故事來爭取主流曝光。這種看似多元的選角,其實是一種殘酷的退讓與委屈,同時也因此被批評為「刻意的政治正確」。
好像真的沒有贏家。
如果我們連這種參與都取消,那多元演員將再度被排除在主流之外。最終,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角色,還是由白人說了算。
我們既希望創造屬於自己的敘事,又必須依賴主流故事來取得曝光資源。這就是一個無解的兩難。
白雪公主的爭議: 不是膚色,是態度,或許還有心中的小警總
一部分是因為《白雪公主》的雷聲更大、吸走了大部分砲火,但更大的關鍵是——Rachel Zegler 的嘴真的太邱了。
她在宣傳期強調白雪「不是那種等王子救的女孩」,還說「這故事很過時」。她說的是女權沒錯,可是語氣傲慢,態度強硬,像是在否定原作,也像是在否定觀眾。
觀眾的感覺不是「你想演出新的白雪」,而是「你根本不喜歡這個角色,那你為什麼要演她?」
而且真人版的白雪公主氣質真的和原作不一樣,如果只是不喜歡這種角色氣質改變的人,其實也不是因為歧視。雖然我是真的覺得他演的沒有很差。但我可能不是個標竿。
但我又忍不住反思:如果一樣的話,換一個白人男演員講,結果會不會完全不同?那位「語氣警總」又出來上班了——
講女權沒錯,但你講的語氣、臉色、姿態,只要一點點「不討喜」,就會被放大檢視。
講得讓優勢族群聽了不舒服,你的進步價值就會被當成挑釁;講得柔軟溫馴,他們才會說你值得傾聽。
我們做人的標準尺,總是在非優勢階級的人身上拉得特別緊。
史迪奇的真人版:選角正確=全部正確?
再來講史迪奇,我反而覺得有趣。
史迪奇真人版根本劇情大爆改、設定整個重新來過,但只因為選角比較貼近原文化背景,網路上就一片誇:「這是最還原的真人版了!」
如果觀眾的標準只停在膚色,那這部片再多爆改,大家還是會說你還原——那也太便宜了吧?
那我到底在不喜歡什麼?
都只是我對自己的小劇場寫出來而已。
我其實很不喜歡有人用「政治正確」這個詞,講得好像這是一個壓迫到優勢階級的反義詞。好比一份蛋糕本來 95/5 分,後來改成 80/20,就有人說這是不公平。
我曾看過一段影片:一位白人小女孩與一位黑人小女孩分別拿著白皮膚與黑皮膚的洋娃娃。拍攝者問哪個跟自己比較像,兩人選了跟自己膚色對應的娃娃。
接著問:「哪一個是壞人?」白人小女孩指了黑皮膚的娃娃;黑人小女孩,泛著淚光,手顫抖著也指向了黑娃娃。
或許她開始懷疑:「所以那是我本來就比較差的人嗎?我應該當比較差的人嗎?」
那一刻我明白了,這不只是孩子的回答,而是整個社會教給他們的答案。
這是為什麼我認為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現在打破刻板印象的方式充滿爭議,但不能因此就停下改變的腳步。
這整篇文章,不是要下結論,而是讓那些模糊又複雜的感受有個出口。只是普通觀眾的一次「欸——我是不是該想一下?」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