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待事情通常會太片面,導致誤區的存在。所謂的誤區就是自己所看不見的視角,需經由他人的視角來提點或發現。
最近我發現的誤區有三個:一個是宗教信仰,二是心靈書籍、三則是課題分離。
宗教信仰
人需要仰賴宗教信仰來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這起初的動機是很好的,然而不好的地方在於「走火入魔」。信仰可以信,但不能沉迷甚至導致行為思想偏激。例如:有的人只要一開口跟他聊天,聊天內容幾乎脫離不了宗教信仰。
在傾聽者耳裡,除非是跟對方一樣的宗教信仰,不然老實說聽者會有些許壓力,感覺對方有種想「洗腦」自己的感覺,至少我的體感是這樣。
不是說不能提,而是除了這個話題之外,好像就沒有其他想說的了!我覺得這樣超恐怖。
看對方的眼神和整體給我的感覺都讓我起雞皮疙瘩,然而自己卻說不出那種「奇怪」的感覺,身體只會本能的想遠離這種人,彷彿是保護自己的開關被開啟似的,心裡也開始抗拒接近太過迷信的人。
心靈書籍
懵懂無知的年少時期,甚至幾年前,我也很喜歡看心靈類的書籍,想在書中找到我一直要找尋的答案。
可笑的是這類書籍通常有一個通病,就是太過理想化、假裝正向、避重就輕,看完當下會覺得很有道理,但其實根本沒有給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方法,只會「繞著一個思想轉圈圈」而已,繞到最後也沒走出迷霧。
例如:失敗為成功之母,要從失敗中記取教訓,下次會更好之類的話語。但怎麼不談怎麼面對失敗?遇到失敗心境上要如何調適?很少書會寫到這塊,也或許我看的書不算多,所以沒看到有人談起這個部份。
但,這就是所謂的避重就輕、視角盲區,也是我所說的「誤區」。轉念固然好,直視失敗、心境的調適也很重要,鮮少有人願意探討、甚至出書教大家。會讓我「醒來」可能也是自己很愛反思與質疑吧。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感覺,好像突然頓悟似的發現這些通病。但不排除也有很多這類的好書,提出很新穎的觀點與想法,還附有建設性的方法,只是我還沒發現及閱讀。
課題分離
是一個近期被說到爛的話題。但我覺得很多人都會誤解他的本意。課題分離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後,是區分自己能控制的,其餘不能控制的就順其自然、不要多想。
然而,很多人把「課題分離」當作是一塊免死金牌,讓自己變得油鹽不進,築起一道高牆防止接受批評或變得冷漠。
為什麼不覺得「好的批評」是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的養分?而是全都拒絕在心牆之外?這樣不是會變得自我為中心嗎?
這不叫成熟,這叫「剛愎自用」、「閉門造車」。真正的成熟是能過濾、能分析批評是否真的是自己的缺點進而改進。有時接受不同的聲音,反而會獲益良多。
結語
我之所以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有的朋友因信仰而變成自己所不認識的人,那感覺超陌生、也超恐怖,感覺跟當初認識的他判若兩人。
心靈書籍亦是,有的人讀到只能講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滿口都是「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會在生命歷程中經過嘗試,慢慢體會知道自己原來不喜歡或喜歡什麼。不是口號及該被賣弄的辭彙。
課題分離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我是不懂為何有人讀完會誤解成這樣?
還是根本是聽一些自以為是的IG網紅分享錯誤的資訊,自己又沒有媒體識讀的能力?
沒要批評,但求清醒。
不要再怪裡怪氣了~~
一一
把我的朋友還來~~
拜託不要被洗腦~~
書要自己過濾啊~~
要有自己的思想與反思,不要照單全收!!
不要再假正向了!!
有什麼想法或建議歡迎留言跟我討論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