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也是一種旅行
一個人出國時,我心裡常常想:為什麼恐懼總是佔據了大半?
害怕、擔心、緊張,這些情緒交織在一起,也許正是「未知感」吧。
這次不是我第一次離家,但卻是第二次長期、單獨出發。其實我們的成長過程早已不斷經歷「離開」:第一次上幼兒園,第一次在朋友家過夜,第一次與同學相約去外地旅行……每一次都讓我們逐漸練習如何與熟悉的世界保持距離。
小時候的我,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撕心裂肺,怎麼也捨不得父母轉身離開。再大一點,在同學家過夜,我總會再三保證自己不會想家,卻總在深夜哭著要求回去。印象裡,父母多次在半夜趕來接我,而每一次看到他們的身影,我的心才安定下來。
到了十幾歲,與朋友相約旅行,那時的我已經幾乎忘記「恐懼」的感覺。離開家反而成了一種自由,一種新的渴望。
回想這些片段,我發現,「距離」其實是一門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看懂的藝術。尤其是與珍愛之人之間的距離,更是一門難解的課題。
有些人把愛深藏,卻用責備和命令來表達關心;有些人覺得親情是理所當然,於是冷漠對待,以為就算不去經營也不會失去。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愛與被愛都是珍貴的,需要學習表達,更需要用心守護。因為這世上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也沒有什麼能永恆不變。
所以,當我再次選擇離開、遠行,心裡的擔心也隨之而來:我會不會錯過什麼?這樣的選擇真的正確嗎?
然而,與家人之間的距離是很深奧的,適當的距離因人而異,或許正是這段「距離」,讓我更清楚家人對我的意義。因為真正堅固的連結,不會因暫時的分開而消失。反而在分隔之後,更顯得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