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個週遭的沉默。順著這大道走去,走到盡頭,再轉入林子裏的小徑,往煙霧濃密處走去,頭頂是交枝的榆蔭,透露著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盡這林子,當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見了村舍,初青的麥田,更遠三兩個饅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條通道。天邊是霧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聽,那曉鐘和緩的清音。這一帶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面的清波,默沈沈的起伏;山嶺是望不見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與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橋只是一帶茂林,擁戴著幾處婷婷的尖閣。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節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你喜歡這樣浪漫優美的文字嗎?每個人喜歡的文章風格不同,有人喜歡閱讀理性知性的文章、有人喜歡閱讀感人抒情文,也有人喜歡閱讀浪漫華美的文字作品。徐志摩的作品便以浪漫色彩和華美詞藻見長。
但如果你認為要閱讀或寫出這樣優美的作品,只要單靠感性,不需要理性,那你就大錯特錯。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種感覺,當閱讀大篇幅,充滿形容詞、感官摹寫、轉化等修辭的文章,有時會有一種迷失在其中,不確定本文或本段的重點為何。
這時在閱讀或規劃文章時,能否提綱挈領便十分重要。
而這邊所需要的就是理性的力量。
舉以〈我所知道的康橋〉,寫盡了作者眼中的康橋美景,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其實是:作者徐志摩借記敘康橋春天美景(表象),抒發對康橋的深情與懷念情感(核心價值)。
一篇好文章,所有的細節描寫都有其意義。
或提供重要資訊,或作為抒情材料, 而非想到什麼寫什麼。
當我們寫作或閱讀時,要能掌握核心的價值;寫作時應要能圍繞核心價值開展細節;閱讀時則要能從細節中歸納出核心價值。
以本文文體「抒情文」為例,情感是抒情文的寫作目的,因此要善用景物細節渲染情緒。
一個人有什麼情緒就會看到什麼東西,人的情緒會大幅度影響他五官看到的東西。
作家的表達方式即是:寫下模擬情緒會看到的東西,讓讀者用這些東西湊回情緒。
直接講情緒無感,要有場景才能有共鳴。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需要這麼麻煩,直接寫出情感,不是簡單易懂嗎?
但對讀者而言,不管作者用了多少的「很」和「非常」,如果不能身歷其境就很難體驗對方的感動,透過文字細節的呈現,就是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方法。
康橋對徐志摩而言是他生命裡的快樂之地,許多對生活美好的體悟都來自於此。
在你生命中,也有這樣的一個快樂之地嗎?下次也寫下細節,和大家分享吧!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