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節自佚名〈木蘭詩〉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自魏晉南北朝,以這首樂府詩的故事為雛形,經過不同的重製與改編,不只在華人的世界流傳千年至今,迪士尼也以此為題拍過卡通與真人電影,木蘭的故事說在古今中外,家喻戶曉一點都不為過。
究竟它有什麼魅力,讓大家可以跨越時空與文化,願意親近、認識它,並在其中找到共鳴,就讓我們從樂府的特色和這首詩的內容,一起一探究竟。
「樂府詩」質樸而有韻律有助木蘭詩流傳
樂府詩的「樂府」一詞源自漢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主要的任務包含掌管朝會廟堂所用的樂以及採集民間詩歌加以潤飾配樂。
魏晉南北朝之後,則為詩人模仿先前樂府格式所做,多不能入樂。
1.年代:樂府詩形成的年代,比近體詩(絕句、律詩)來得早,格律也較為自由。
2.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字數不限,常見長短句。
3.字數:以雜言為主,也有整齊的五言、七言。
4.押韻:偶數句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用韻自由,可換韻。
5.格律:平仄、對仗不拘。
6.內容特色:
(1)「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敘事寫實、質樸自然
(2)常見「反覆句式」與「對白」
7.代表作:〈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
木蘭異於傳統又重視群體的人物性格總能帶給不同世代不同反思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對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因家中沒有年輕男丁,為了不讓年邁的父親上戰場,選擇男扮女裝從軍。
全詩的敘述著重描繪出發前的木蘭的擔憂、準備與行軍的艱辛,以及功成返國後,木蘭歸心似箭,不戀功名的單純孝心。
時空的差異會讓我們在解讀這個有趣的故事,看到不同的重點,但探討的無非有關的是人與人、人與群體的互動方式,以及你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在古早年代中,所看重的議題是:「女性英雄」、「愛國情操」、「孝順之情」
木蘭為國為家從軍,整體故事既具有對「忠」、「孝」價值的教化意義,而木蘭有別傳統女性的大膽表現,也對受限傳統框架中的女性具有相當的鼓舞作用。
當今社會中可引領我們對「性別議題」、「國家與社會參與」、「家庭關係與責任」進行思考。
隨著時空的轉變,在現在社會中我們可以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
例如:
1.代父從軍這個選擇,可能並非人人都有能力做,木蘭是具備何種特質或是怎麼樣的心境才做出這個選擇?
2.木蘭為國家從軍,我們可以為自己所在的國家、社會做些什麼?
3.木蘭為家庭擔起從軍的責任,你覺得家庭責任對你意味著什麼?
木蘭詩反思表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