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運用道理收集資源並適當分配,
建立制度自主運行且管控風險。
(原32章) 原文/白話
================================
道常無名,樸。
雖微,天下弗敢臣。
侯王如能守之,而萬物將自賓。
道理通常無法光用名稱描述其存在,
其作用「單純樸素」。
雖然小到幾乎看不見,
天底下卻沒有可使之臣服的。
如果國君的施政能恪守道理,
那麼各方群體將會自行遵守配合。
天地相合也,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天地在條件適合的時候,
便會降下甘美的雨露,
民眾毋須命令而自行將雨水適當分配。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制度在創立之初應有明確的定義規範,
既然已有了這些規定,
民眾也就知道什麼事是不能做的,
知道適可而止所以不會造成危險。
譬道之在天下也,
猶小谷之與江海。
要比喻這個道理對於天下的作用,
如同讓小河谷之水源源不絕流向江海。
================================
樸:篤厚、簡而厚重的。
微:視之而不見。
賓:歸順、服從。
均:調和、調節。
譬:用比喻的方法來說明。
詮釋
事物通常依其外觀形態來命名,然而道理以無形的形式運作,平時既不可見亦難以察覺其存在,因此以「無名」稱之。由於每個道理的作用單純且一致,如同原木般樸實可靠,故以「樸」來形容其固定運行單一作用的特質。
道理視之而不見,曰「微」;天底下亦沒有任何事物可使之臣服,故以道為首而與天、地、王並稱為「國中四大」。既然道最大,萬物在其面前無法違逆其作用,只能像賓客般遵從主人安排,這意味著侯王只要依道行政必然風行草偃得到預期結果。
當天地條件合宜之際普降甘霖,各地的雨水集聚成為溪流,無數溪流匯合而成江河,最後緩緩進入湖泊與大海之中。或有人以瓢盆收集雨水,亦可截取溪水使用,若運用道理攔湖作壩則可儲存巨量水資源。至於水資源的分配,由於民眾對於水源有其自然需求,所以會想辦法自行取用而不需政府以命令為之,這便是「自均」的觀念。
同理,可運用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方式,亦即透過市場機制的供給需求法則,讓每個人依照各自狀況進行勞動與交換,便可以自然而然地以民間力量完成資源收集與適當分配。或有人想以政府力量進行計劃生產與配給,這樣不僅耗費政府寶貴的物力人力,而且也無法及時按照個體需求高低進行供應,因此必將事倍功半。
為了避免市場因人為操控破壞如炒作、壟斷、惡性競爭等行為而陷入混亂,需設置合宜的制度協助市場運作,且應有明確規範來讓民眾遵守,如此則能維持秩序、管控風險而運營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