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致知.分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提綱


探究道理沒有盡頭只能執今御今,
分門別類前後歸序利於學習應用。


(原14章) 原文/白話

================================

視之而不見,名之曰微;

聽之而不聞,名之曰希;

撫之而不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用眼睛直視卻看不見,稱之為「微」;

用耳朵聽卻沒有聲音,稱之為「希」;

用手撫摸卻觸碰不到,稱之為「夷」;

以上三者不能夠推究區分,

因此混為一談同稱為「道」。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乎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道理嘛,

在它上面不顯得皎潔明亮,

在它之下也不會陰沉晦暗;

運行起來相續不絕卻無形體可以名狀,

作用結束後回歸於無而不見蹤跡。

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態、沒有實體的樣子,

即是所謂恍惚難以捉摸。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謂道紀。

跟隨卻不能瞧見其後方,

迎面也不能看見其前頭。

(只能)掌握當今已知的道理,

用以駕馭現今出現的事物,

反推得知自古以來的始末,

這便是說依道理的脈絡分類編序。

================================

微:隱匿。

希:通「稀」,少有、不多。

夷:平坦。

致詰(ㄐㄧㄝ ˊ):究問、推究。

皦(ㄐㄧㄠˇ):「皎」的異體字,潔白、明亮。

昧(ㄇㄟˋ):昏暗、不明。

繩繩(ㄕㄥˊ ㄕㄥˊ):相續不絕的樣子。

忽:既快速又令人難以留意,如飄忽。

恍:彷彿、好像,又有突然、猛然之意。

紀:絲的頭緒、條理。



詮釋


試圖以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方式將道理分門別類,卻因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摸也摸不著而只能作罷。道理作用的時候,週遭事物未必有什麼明顯變化,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說是什麼都沒有嘛,又好像一直有什麼在私底下作祟。然而一旦道理停止作用,彷彿回到道理從不曾存在過的狀態,因此這種隱隱約約、捉摸不定的特質被稱為「忽恍」。

有趣的是雖然道理有著無狀、無物的特殊性質,無法以其外觀、形狀、質量、顏色..等感官差異來辨識區分,但是對事物作用的結果卻有其狀、象的變化,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狀」指的是道理對物體作用後,使其發生形狀、形態或狀態的改變,像是冰塊融解為水的物理變化、鑽木取火的燃燒反應等,都能藉由事物的前後差異察覺到背後有其道理存在。相對於微觀的「狀」,「象」則為整體大局的巨觀樣貌差別,比如太陽運行而有晝夜交替與季節更換、雨水沖刷導致河流溪谷景象,甚至政策法令下的社會變遷、科技創新後的文明演進等皆屬之。觀察研究事物的狀與全局的象,並以其出現的相對變化做為道理分門別類的依據,於是劃分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藥、大氣、地質…等各類學科。

自天地之始,道理就一直存在並等待著人們探索。當發現了新的道理,尚且不能理解其構成的原由,也未可知曉往後將繼而進展出何等理論。比如發現了構成物質的各類元素,哪知其內還有原子、質子、中子、電子,遑論什麼核分裂、核融合的理論。所以知識學問只能靠逐步積累的方式拓展,既要水平的學科分類,又有縱向的細分推究,在此架構下自古及今的理論發展脈絡分明,即是所謂的「道紀」。

在實際應用方面,「古之道」在歷經次次修正、重重推究之下而成了「今之道」,並以今日之道構建出今日之有,也就是今日所見的世界文明,是以「執今御今」才是現實存在的合理結果。反之,若今之道反不如古之道合用,足證今日子孫之不肖也,也代表了文化倒退。藉由古之道與今之道的比對,佐以史料文物及先進技術驗證,亦可反推出自古及今的發展歷程,故稱為「以知古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草堂一隅
8會員
71內容數
一坐一席一草堂, 一撮佳茗一縷香, 一片道機一點禪, 一夫自品一坡秧。
草堂一隅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對於外交博奕的精闢見解。
Thumbnail
2025/04/26
對於外交博奕的精闢見解。
Thumbnail
2025/04/19
關於學習目標與教育政策的思考。
Thumbnail
2025/04/19
關於學習目標與教育政策的思考。
Thumbnail
2025/04/03
解釋小國與寡民兩項國策。
Thumbnail
2025/04/03
解釋小國與寡民兩項國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照老子說的規則去做,你會活得很順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我們看"道",卻看不見它,這種狀態稱為"微",我們去聽"道",卻聽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你去摸"道",摸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夷"。 此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無論是從視覺、聽覺、觸覺
Thumbnail
照老子說的規則去做,你會活得很順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我們看"道",卻看不見它,這種狀態稱為"微",我們去聽"道",卻聽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你去摸"道",摸不到它,這種狀態叫做"夷"。 此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無論是從視覺、聽覺、觸覺
Thumbnail
今天由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
Thumbnail
今天由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
Thumbnail
「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常住之法。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大涅槃經云 起信論云。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所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但依義而不依語。
Thumbnail
「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常住之法。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大涅槃經云 起信論云。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所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但依義而不依語。
Thumbnail
「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密嚴經偈 第三能變者。唯識論頌云。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變,是了別境識。自證分是了別性。見分是了別相。有覆有記。識以了境為自性。即復用彼為行相故。則了境者,是識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
Thumbnail
「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密嚴經偈 第三能變者。唯識論頌云。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變,是了別境識。自證分是了別性。見分是了別相。有覆有記。識以了境為自性。即復用彼為行相故。則了境者,是識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
Thumbnail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Thumbnail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先秦時代有三本關於道家的著作流傳於世。老子,莊子,列子。三位作者的名字是有深意的,一個表示由來已久,一個表示全,一個表示裂。往下研讀道德經,會發現這三個觀念縱貫全經。
Thumbnail
先秦時代有三本關於道家的著作流傳於世。老子,莊子,列子。三位作者的名字是有深意的,一個表示由來已久,一個表示全,一個表示裂。往下研讀道德經,會發現這三個觀念縱貫全經。
Thumbnail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Thumbnail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Thumbnail
《道德經》譯注,兼之個人見解和思緒整理。
Thumbnail
《道德經》譯注,兼之個人見解和思緒整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