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我們還需要慢慢學習嗎?
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市面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AI軟體:能幫你在幾秒內整理文件、生成文案,甚至快速輸出一份課程摘要。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完成以往需要花上好幾小時的工作。對學生而言,這當然是便利的工具,有人幫忙總是好事,尤其在課業壓力繁重的時候,AI似乎成了救星。
僅示意,取自方格子免費圖庫
然而,這樣的「幫助」真的等同於「學習」嗎?以往學習一個單字,可能需要反覆抄寫、背誦,甚至透過不同語境多次接觸,才能真正記住。同理,其他學科的學習也需要累積與練習。所謂「學習無法一蹴可幾」,一直是我堅信的,但現在,這樣的信念似乎被挑戰了。前陣子我在IG上看到一則分享:有人利用AI,在短短幾小時內讀完整個學期的個體經濟學,並靠著短期記憶高分通過期末考。
乍看之下,這令人驚嘆甚至羨慕(不瞞大家,我其實也留言+1索取筆記),但這讓我開始思考:若這門課與未來職業高度相關,這種「速成」真的好嗎?假如是醫學、藥學、化學、機械操作,或者語言學習,這些需要長期累積與深度理解的專業領域,真的能靠短時間的輸入與背誦就足以應付未來嗎?即使考試能過關,但若缺乏長期記憶與紮實基礎,踏入職場後是否會暴露出更多隱憂?
更進一步地思考,如果未來的學習真的能被壓縮,我並不持樂觀態度。在我看來,學習的「時間」本身就是一種訓練:透過每週的功課、小考檢驗吸收程度,並在過程中培養專注與自律。若一切都能靠AI囫圇吞棗,學生很可能畢業後就忘光所學。在管院,流行著一個笑話:會計學—快快忘記,經濟學—經常忘記,統計學—通通忘記,雖然聽著好笑,卻也隱含了知識未能內化的無奈。
此外,我也覺得學習與考試之間的關係本末倒置了。考試原本是檢驗理解的工具,如今卻成了唯一的學習目的。撇開AI不談,我們或許更應該追問:學習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學習,不能交給AI完成
AI的確為學習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同時也提醒我們,別忘了學習需要時間、耐心與不斷練習。真正的知識,從來不是機器輸入,而是透過人的思考、反覆嘗試,才能真正嵌入真正成為思考與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