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不會因為你等到完美才開始就變得更好,反而會因為你去做了而開始改變。」
示意圖,取自方格子免費圖庫
這個暑假,我參與了學校出版中心的計畫,負責採訪榮獲 2025 年度教學優良獎的大學教授,並撰寫三千字的人物專訪,最後編集成冊。其實我並非中文系學生,之所以能受邀參與,是因為曾跨修中文系的報導寫作課。很感謝老師願意把這樣的機會交給外系的我,接下來想和大家分享我在訪談時,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事情。
我一共採訪了三位老師,分別來自中文系、文學院學士班與網路學習所。起初,我只是把這視為一份暑期的打工機會,但在實際進行訪談、反覆聽錄音檔、整理逐字稿之後,我才體會到:採訪不僅僅是寫文章,而是一次深刻的生命對談。不僅有機會提高眼界,也迫使自己在寫訪綱時對一門專業領域做功課,更重要的是,能從老師的談吐與姿態裡,學習他們待人處事的智慧。
第一位受訪老師是一位外國人。他從高中就確立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然而在大學志願的選擇上,仍一度遵從父母建議,選了當時熱門的科系。為了追尋真正熱愛的方向,他用了十五年時間探尋:在大學修了雙主修,取得兩個碩士學位,並完成博士研究。一路走來,學習之路漫長卻充滿熱情。他還利用學生身份到澳洲與台灣交換,兩度來台後更開始學中文,如今甚至能用中文在大學授課。他笑稱自己是「永遠的學生」,因為他享受學習的歷程。老師的分享,讓我深受觸動。身處學生年紀,我們很容易隨著同儕的步伐前進──升學、求職、進入社會,好像一切都有既定節奏。然而在急於「成為大人」的同時,我們也常忽略了學生身分所帶來的自由與試錯的可能。從這位老師身上,我學到一件重要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航道。即使路途遙遠,只要清楚自己所追尋的方向,你便始終行走在熱愛之中。耐心航行,終會有所收穫。
第二位受訪的老師,有著令人稱羨的學歷,但在這背後,卻藏著許多摸索與自我對話。老師自謙自己只是比較會考試的人,因此在幾個關鍵考試中得以脫穎而出。然而,這樣的光鮮履歷其實並非一路順遂。高中時,他一度面臨退學邊緣,因青春期的叛逆與迷惘,逐漸對學習失去熱情,即使進了大學,也常有翹課的時候。
直到攻讀碩士,才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帶著明確的動機去讀書。會讀書固然厲害,但真正支撐學習的,是那份源自內心的驅動力。也因為曾走過困惑與摸索的階段,他在面對學生時,更能同理他們的困境,試著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與交流。
最後一位受訪老師,是一位創意專案的推動者。他的課程沒有考試,卻要求學生必須透過科技輔助,獨立完成一個實用的學習程式或專案。他常說:「學習者即創造者。」在他的課堂上,學習不在於追求滿分或完美,而是強調動手實作,在嘗試與錯誤中累積經驗,逐步發掘自己的潛能。
聽著他的分享,我不禁思考,現今台灣的教育制度讓學生追求「正確答案」,但當考卷變成空白,卻可能因此害怕犯錯,甚至裹足不前。而老師的理念提醒我:學習不是一場考驗,而是一段探索。只有願意動手去做,才有機會真正理解,並在實踐的過程中,看見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結語:
「不完美的開始,永遠比空等的完美更有力量。」
如果要為這三位受訪老師的經歷做一個總結,我認為核心是「執行力」。三位老師分別展現了執行力的不同層面與階段:第一位老師是最高階,有著源源不絕的原動力,因此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持續耕耘多年;第二位老師則像是位於中間階段,在具備執行力之前,必須先找到清楚的動機。雖然他年輕時也隨著大眾的步伐前進,但某一天,找到了讀書的動機,經過摸索後最終踏上教職之路;而最後一位老師,則把焦點放在執行力的最前端:先開始就對了。我們常常習慣三思而後行,這雖然是好事,但並非適用於所有情境。
回到自己身上,我不得不承認,缺乏執行力有時並不是因為想得太多,而只是因為懶惰(笑)。老師們的經歷或許無法用單一元素(如金錢、社經地位)來衡量成功與否,但從他們身上帶給我的啟發是:不完美的開始,永遠比空等的完美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