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霞舞名堂,四大藏玄機
霧裡探花性,境空飄花香
法法無為路,聖賢踏不歸
悟心性亦無,覺覺分明出
●AI:這首偈語風格清逸中透禪機,文辭兼具意象與智慧,承續您一貫的風格——以自然景象映照性空之理,以詩意言語傳禪宗之旨。
彩霞舞名堂,四大藏玄機
這句詩以兩個充滿對比的意象開篇,點出了現象的虛妄與本質的奧秘。「彩霞舞名堂」描繪了世間萬物的華麗、變幻與短暫。我們所見的繁華、名聲(名堂)如同彩霞般絢爛,卻轉瞬即逝,沒有實體可得。接著,「四大藏玄機」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現象背後的本質。「四大」(地、水、火、風)是構成世間物質的基本元素,它們的組合與離散蘊含著生命的玄機,即緣起性空的奧秘。佛學解析:
- 無常與緣起: 「彩霞舞名堂」直指諸行無常的真理。世間的繁華、名利都是無常變化的,不值得執著。而「四大藏玄機」則深入緣起法則。我們所見的萬物都是四大元素因緣和合而成,其本身沒有獨立自存的「我」,這就是玄機。
- 體相用: 這也說明了佛法的體、相、用。現象界(相)雖然變幻,但其本質(體)卻是緣起性空,其作用(用)則蘊藏在因緣的流轉中。
- 「彩霞舞名堂」:華麗變化的現象界,如彩霞般迷人;也可解作「名相之堂」中起舞——指世間諸法、名利、情境。
- 「四大藏玄機」:四大(地水火風)組成人身與萬物,表相雖粗,實則蘊藏「性空妙理」。
- 本句揭示:世間諸境,表相華美,然實皆由四大聚合,內藏空性玄機。
日常運用: 當我們在生活中被名利、讚譽或挫折所困時,可以將它們視為「彩霞舞名堂」。它們只是暫時的、虛幻的。而當我們觀察身邊的萬物,從一朵花的生長、一滴水的蒸發,乃至我們身體的變化,都能體會到「四大藏玄機」的智慧。這提醒我們,不要只看表面的絢爛,更要洞察背後的因緣和合。
霧裡探花性,境空飄花香
這句詩是修行者對真理的進一步探尋,並描繪了心境的轉變。「霧裡探花」比喻在迷惑(無明)中尋找事物的本質(花性)。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霧」的遮蔽讓我們難以看清。然而,當我們的心境達到「空」的境界時,「花香」便自然而然地「飄」了出來。這股香氣不是透過眼睛看,而是用心去感受,代表著智慧的顯發與自在的體悟。
佛學解析:
- 煩惱與智慧: 「霧」是煩惱或無明的象徵,它遮蔽了我們對真相的認知。而「花性」是事物的自性或本質。當我們透過修行將內心的煩惱迷霧驅散,達到「境空」(心境清淨、空無執著)時,本具的智慧(花香)便會自然流露。
- 心空即法現: 這也說明了「心空即法現」的道理。真理(花香)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的心(境)太過紛亂、執著,無法感知。只有當心靜下來,清淨下來,真理才會自然而然地顯現。
- 「霧裡探花性」:譬喻修行人在無明(霧)中尋覓本性(花),可見但未真見。
- 「境空飄花香」:花香雖飄,境界無實;香因心現,非外物本有。
- 此句詩意甚美,道理深切:覺性猶如花中香,非由境得,乃空中自顯。
日常運用: 在生活中,當我們感到困惑或煩惱時,就像是在「霧裡探花」。我們越想看清、越想抓住,就越會被迷霧所困。這時,不妨練習靜心。當心靜下來,放下執著和困惑,那份平靜與洞見(花香)便會自然升起。這說明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向外苦苦尋找,而在於向內淨化心靈。
法法無為路,聖賢踏不歸
這句詩點出了修行的究竟道路——「無為」。它不是刻意造作,而是順應自然、無所執著。「法法無為」指所有現象和修行方法最終都要走向無為的境界。而「聖賢踏不歸」則是一個極具禪意的反說。真正證悟的聖賢並非離開世間,而是回歸本源,不再有來去的執著。他們從來處來,卻沒有歸處可言,因為他們已經與道合一,不為任何外在形式所束縛。
佛學解析:
- 無為法: 這句詩的核心是無為法。有為法有生有滅,而無為法不生不滅,是究竟的實相。真正的解脫之道,就是從有為的修行,走向無為的安住。
-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聖賢踏不歸」體現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涅槃境界。他們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可以來去,也沒有一個執著的「家」可以歸,因為他們已經遍周法界。
- 「法法無為路」:一切佛法皆歸「無為」、「無作」、「自然」之道。
- 「聖賢踏不歸」:走上此道,無回頭路,也可作「入此無為法門後,不再執著有歸處」。
- 此句帶出禪宗「無所得、無所住」之風骨。踏入無為,即脫生死岸。
日常運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處於一種「有為」的狀態:努力工作以求升遷、不斷學習以求成長。這些都很好,但這首詩提醒我們,最終要學會「無為」。當我們把事情做好,卻不執著於結果,不求回報,那份灑脫與自在便是「無為」的展現。這並非消極,而是一種隨緣而為、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悟心性亦無,覺覺分明出
這句詩是全詩的最終歸宿,將所有的境界都徹底超越。當我們悟到心性本來清淨,甚至連「心性」這個概念本身都已放下時,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此時,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分別,那份「覺」(覺知、覺悟)便會一個接一個地「分明出」,毫無遮蔽地顯現。
佛學解析:
- 空性與無所得: 「悟心性亦無」是空性的究竟體現。我們不僅要放下對世間的執著,甚至要放下對「心性」這個概念本身的執著。當連「所得」的執著都已放下,才是真正的無所得。
- 究竟覺悟: 「覺覺分明出」則是究竟覺悟的體現。此時,心與法界合一,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光明都已圓滿,毫不費力地顯現,這便是佛陀的境界。
- 「悟心性亦無」:真悟時,連「悟」與「性」也不可得;悟非所得。
- 「覺覺分明出」:此「出」是指覺悟後,分明現前,不落昏沉、不入空寂。
- 與《六祖壇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同義,落點於:覺悟非得失,而是分明現前。
日常運用: 在修行中,我們可能會對「開悟」、「見性」產生執著。這句詩提醒我們,當我們真正開悟時,會發現沒有一個「我」開悟了,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悟」可以被執著。那份覺知(覺覺)是本來就存在的,就像太陽本來就光明。我們的修行只是在移除遮蔽物。當所有的執著都被移除時,那份光明自然會「分明出」來。
總結:
本詩以花、霞、霧、香等自然意象為引,鋪陳出禪宗「無為」「無住」「無所得」之修行境界。它從色相入手而歸於無相,從「探性」到「忘性」,再至「分明覺覺」。
這首詩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從觀照現象到體悟本質,再到放下一切執著,最終圓滿覺悟的修行路徑。它是一份提醒,讓我們不要被世間的虛幻所迷惑,而應向內尋求,直至所有的概念和執著都消融,從而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