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觀世音菩薩」?
哦,別緊張,我不是要來傳教的,而是來分享啟發了我的觀念。真要說的話,我自認自己是無信仰者,又或許是全都相信吧。
小時候,長輩告訴我要在神像面前默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請保佑……」一直以來總以為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都是形容菩薩的性格(?)不過,今天我經過電視時,看到長輩正在觀看的宗教相關節目,其中那位法師是這麼說的:
一般人總以為「大慈大悲」說的是「情感」,也就是菩薩對於眾生的憐憫。事實上,「大慈大悲」是菩薩用來救苦救難的寶物。
這著實震撼了我。原來,所謂的「大慈大悲」並非是形容詞,而是名詞!「慈、悲」並非(或者說,不只是)我們以為的悲憫情感,而是渡化眾生苦難的工具。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心中忽然覺得踏實多了。
法師說,菩薩其實沒有我們以為的「慈悲」。
試想,菩薩有許多像,各式的姿態、神貌之中,我們是否有見過在哭的菩薩像?
沒有。法師說,菩薩對任何人、任何眾生都是一樣的態度,並不會特別去可憐誰。
那麼我們應該會想問,此處「慈、悲」究竟是什麼?
法師說:
慈悲不是情感,而是覺悟。
老實說這一段我並沒有仔細聽,因此我只能盡量整理聽到的重點觀念。
法師說,菩薩對眾生都是一樣的付出,並不會因為誰特別信祂、親近祂而有所偏頗。也不會因為我們不信祂,祂對我們的付出就因此而比較少。
菩薩更不會為了自己的付出而計較眾生的回饋;也就是說,祂不是期待我們可以反過來給祂什麼,而是在祂付出的當下,就已經達到了自身的滿足。
「這是菩薩的大愛。祂不是愛一個人,而是同樣的愛所有人。」法師說。
祂不會期待我們回應祂的付出;那是因為期待到最後卻得不到想要的回饋,會由愛生恨。
最後,法師還提到了孔子的仁。仁是愛人,但不是只愛一個人。
我立刻回想起了先前曾寫過的孔子書摘:【書摘】徐復觀人性論史──孔子(下篇:性與天道的關係)
仁不只是愛人而已,它是對於他人無條件的感到有應盡的責任;而要想達成這一點,就必須要追求自身人格建立及知識的獲取。
很高興能和你分享這些觀念。
共勉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