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徐復觀人性論史──孔子(下篇:性與天道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論語中出現了兩個「性」字,作者認為應以論語有關的內容加以確定,不可孤立而解。孔子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朱元晦認為此處應指「氣質之性」,即血氣生理的性;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上述之愚、魯、辟、喭,相當於氣質之性。然作者認為,即便氣質之性之初,也已各有不同,只是潛而未顯而已。論語的另一處性字是子貢所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按照朱注說法「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其實一理也」,此處之「性」為義理之性,則孔子其實主張性善;此處之「性」與天道之「性」,與「性」相近也三者之間,彼此是否有關連性?

 

  為解答上述問題,作者認為需先把孔子對宗教的態度弄清楚。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可用「敬而遠之」四字概括。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祭祀態度認真,其實是表現出他的仁愛之德,他祭祀的對象以祖先為主,這便表現出孝道和仁心的擴大。這與普通宗教有本質的不同,其目的只在盡德,並無所求於鬼神。且孔子又懷著不忍之仁心,不忍否定大眾所相信的鬼神之存在。

 

  而論語提到的天、天道、天命的態度,與鬼神全然不同。若單一言「命」字,皆指命運,如生死、貧富。孔子與其弟子對於命運的態度,是在不爭辯其有無,也不讓它影響到人生活的條件下,任憑自然發展。但若論語提到與天相連的天命、天道,則是秉持敬畏態度。這表示孔子認為代表春秋時代道德法則的「天」,並非抽象而是實體。例如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德的普遍性及永恆性,即為孔子所言天、天命、天道的真正意涵。所謂下學而上達的體現,即是由十五至於學乃至知天命。透過下學而上達,將生命與天命連結,實際上是性與天命的連結;從有限性的血氣心智之中,開發出內在人格的無限性。墨子公孟篇「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可印證儒家對於傳統宗教抱持否定態度。孔子五十歲所知天命乃道德性天命,非宗教性天命。

 

  若單從血性心智處論性,無法直接得到「性相近」的結論,只有從血氣心智的不同形象中發現其有共同之善的傾向,才能說出「性相近」;如「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之中的「進取」、「不為」即是。由此可知,性相近的「性」,實則為善。因此,論語中的兩個「性」字,實際上意義相同。人人皆有此「性」,透過「學」,便能逐步完整內在人格世界,進而達到「知天命」,甚至是「隨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當性與天道融合之時,便是內在人格世界逐步完成之時。

 

  而孔子是透過一條怎樣的道路去連接性與天命?答案即是他的思想核心──「仁」。春秋時代的統一理念是禮,而孔子也看重禮,但他卻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表示孔子的核心價值是仁;只有在仁的基礎之上,禮才能發揮作用。

 

  仁在論語中究竟是何意?孔子之前皆以愛人為仁,而孔子的仁依然包含愛人的層面,不過卻是愛人二字遠遠無法解釋的。作者提到,仁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包含兩方面:一是對於自身人格建立及知識的獲取有無限的追求,二是對他人無條件的感到有應盡的無限責任。此種精神落實於具體生活行為時,便是仁的部分體現。而提到整體的仁,則又是一種功夫、方法,即「仁之方」。孔子常針對個別學生的問題,只就此精神的一個方面,甚至仁之方的某一點加以指點,作為實現仁的起步方法。此仁之方即是「下學」。仁的精神可分為成己、成物兩方面。「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此為個人修養,為成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我們可以實踐的對他人的最低責任,為成物。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正是為仁的功夫和方法;忠是成己的一面,恕是成物的一面。人的精神自覺有各種方面,有成己自覺的人,卻未必同時有成物的自覺;但在仁的精神中,是人我雙成的,成物即在成己之中。論語憲問篇中,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此即說明了。然以上所言之成己成物的分別,僅是落實在現實的功夫方法須經歷的層級、及為了表述的方便性。事實上如程明道所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既無我與物之分,則亦無成己成物之別。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此處「己」即為「形氣」,也就是感官;感官為了滿足己欲,雖可發出智能的努力,但也會加深人我對立。此私欲是對於仁之精神的根本障礙。「克己」即是要戰勝私欲,突破自己形氣的限制。所以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因為仁渾然與物同體,所以天下實則融納於自己仁德之內。

 

  上述可知,仁對於成己成物的責任是無限的,因此仁的自覺心將轉化為對各個學問的無限努力。「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孔子的仁。一切學問皆可被仁所涵攝、成就。但為何在學問上有成就者,只被稱為學者,而非仁人?是因問他們多半只有智能的自覺,但沒有成己成物的仁的自覺。

 

  作者舉例說明孔子認為仁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孔子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外在事物無法隨要隨有,但仁的自覺是能現成的。孔子雖未明言仁是人性,但如前述,他其實認為性是善的;善的終極便是仁,人性能透過下學而上達成為仁,實際上認定了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雖然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但他也不敢以仁自居,為何?除自謙的可能性外,主要原因是仁的境界是無限的、仁所應盡的責任也是無限的,因此仁並無完成一說。若是以仁自居,便是當作完成,仁就在此斷了。孔子不以仁自居,是他對仁的無限性的深切體認。

 

  綜合前述,孔子認為仁是人生而即有,且仁的特質又是超越生理欲望的限制。從天生而又具有無限超越的特質而言,所謂仁的人性,實則和當時所指的天道、天命相同。從「天生德於予」、「天何言哉」、「畏天命」可看出天進入他生命之中;但與傳統宗教中,天為外部的主動者而人為被動者的狀態不同,孔子的天是從自己的性中浮現,對仁的決定權在自己而非天。由此可知孔子的性予天道是上下連通的。孔子奠定了正統人性論的方向,也是中國正統文化的基礎。




共勉

2025.02.1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有所思,有所感∣一隻自由靈魂的貓
27會員
157內容數
與我一起探尋自我,在思考與感悟之間找到成長的方向。
2025/04/26
閱讀〈論論語之「學」〉後,對於「上達」與「下學」的關係進行細思。
2025/04/26
閱讀〈論論語之「學」〉後,對於「上達」與「下學」的關係進行細思。
2025/04/08
《冷思考》提供現代人應對資訊爆炸和社群衝突的策略。透過實際案例,引導讀者練習情緒管理、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維。
Thumbnail
2025/04/08
《冷思考》提供現代人應對資訊爆炸和社群衝突的策略。透過實際案例,引導讀者練習情緒管理、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維。
Thumbnail
2025/04/03
本文探討歷史偉人的真價值,並比較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等聖賢人格之差異。以學者、天才、英雄、豪傑等類型與聖賢相比,最後指出孔子圓滿境界的獨特性,在於其不自居於圓滿,不斷學習與實踐。
Thumbnail
2025/04/03
本文探討歷史偉人的真價值,並比較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等聖賢人格之差異。以學者、天才、英雄、豪傑等類型與聖賢相比,最後指出孔子圓滿境界的獨特性,在於其不自居於圓滿,不斷學習與實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Thumbnail
引言: 孔子,即孔夫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智慧和教導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向您介紹孔子的朝代、出生地、生平事蹟、著作以及他對後世的重要啟示。 孔子的朝代:孔子生活在中國東周時期,具體地說是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這是一個充滿戰亂和分裂的時期,但也是
Thumbnail
引言: 孔子,即孔夫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智慧和教導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向您介紹孔子的朝代、出生地、生平事蹟、著作以及他對後世的重要啟示。 孔子的朝代:孔子生活在中國東周時期,具體地說是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這是一個充滿戰亂和分裂的時期,但也是
Thumbnail
天地化生萬物,有規律,如道路一般,是之謂道,吾人懂規律,而有得於心,即為德,本著天地生物之道施之,即為仁。仁是渾然的,須製裁,使合宜,即為義,合宜之事,製為法式,是為飾文,即為禮。遇著不守禮之徒,為之奈何?於是威之以刑。悖禮之人,刑罰不能加,又將奈何?於是臨之以兵。由道德以至於兵,原是一貫而已。
Thumbnail
天地化生萬物,有規律,如道路一般,是之謂道,吾人懂規律,而有得於心,即為德,本著天地生物之道施之,即為仁。仁是渾然的,須製裁,使合宜,即為義,合宜之事,製為法式,是為飾文,即為禮。遇著不守禮之徒,為之奈何?於是威之以刑。悖禮之人,刑罰不能加,又將奈何?於是臨之以兵。由道德以至於兵,原是一貫而已。
Thumbnail
胡適早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撰寫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回國後他據此寫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全書 12 篇,10 餘萬字,1919 年出版。 北大校長蔡元培說: 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的幾處特長: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的研究。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
Thumbnail
胡適早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撰寫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回國後他據此寫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全書 12 篇,10 餘萬字,1919 年出版。 北大校長蔡元培說: 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的幾處特長: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的研究。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
Thumbnail
孔子在熟年後重新發現周易的相關文獻,愛不釋手外,並且與門下弟子著手合力整理註解文獻,寫成易經的十翼。究竟易經中蘊含者什麼樣的文化迷因,又對後代華夏文化造成什麼影響呢?讓我們一起從陰陽貞觀談起吧!
Thumbnail
孔子在熟年後重新發現周易的相關文獻,愛不釋手外,並且與門下弟子著手合力整理註解文獻,寫成易經的十翼。究竟易經中蘊含者什麼樣的文化迷因,又對後代華夏文化造成什麼影響呢?讓我們一起從陰陽貞觀談起吧!
Thumbnail
儒學和佛教原來產生過如此嚴重的競爭關係?滿清對於漢人、游牧民族實行不同的雙軌統治?既是「汗」也是「皇帝」,大清統治者究竟是漢人所稱的中華天子,還是偏向騎馬民族的可汗?       在孔子之後一千六百年,出現了儒學家朱熹,以及他的思想形成的朱子學(宋學)。     所謂的朱子學,是指透過遵守「禮」
Thumbnail
儒學和佛教原來產生過如此嚴重的競爭關係?滿清對於漢人、游牧民族實行不同的雙軌統治?既是「汗」也是「皇帝」,大清統治者究竟是漢人所稱的中華天子,還是偏向騎馬民族的可汗?       在孔子之後一千六百年,出現了儒學家朱熹,以及他的思想形成的朱子學(宋學)。     所謂的朱子學,是指透過遵守「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