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
乍聽之下好像有點道理,但如果你願意仔細追查,就會發現──現代的稅收體系早就無所不在,無論你是在7-11買便當、在巷口買手搖飲、還是在無發票的小吃攤吃晚餐,你繳的稅,從來沒少過。「這便當店沒開發票,應該沒繳稅吧?」
「我每月賺不到三萬,根本沒報稅也沒差吧?」「那家飲料店賺這麼多,怎麼還可以逃稅?」
🍱 以一餐為例:你繳了什麼?
假設今天你去 7-11 買了一份便當(65元)+ 一瓶麥香奶茶(25元),總共 90 元。
你會以為自己只付了這麼多。但實際上,這一餐背後所繳的稅金,絕對超過你的想像。
🟦 一、超商商品:看得到的發票,看不到的稅
- ✅ 營業稅(5%):含在價格裡,不會標出來。
- ✅ 健康捐(每公升10元):糖飲料課的間接稅,轉嫁進成本。
- ✅ 統一發票獎金成本:不是免費中獎金,是從全國營業稅中撥出。
- ✅ 所得稅/利潤稅:由企業繳交,但反映在商品價格上。
- ✅ 能源稅/燃料稅/房屋稅:超商用電、運輸車輛、店面稅費,全加進營運成本中。
換句話說:你買一瓶飲料,實際可能繳了三種稅以上,還不包含那些間接影響價格的稅種。
🟧 二、一般便當店:沒發票≠沒稅
即使沒有開立發票,政府也會用「查定課稅」方式,根據店鋪規模、人流、用電量等估算營業額後,固定課以 營業稅與所得稅。
此外還有:
- ✅ 食材進貨成本含稅
- ✅ 店面租金需報稅
- ✅ 員工薪資仍需報所得與保費
- ✅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獎金或兼職所得超過門檻時)
所以那句「便當店沒發票所以逃稅」的說法,其實根本錯得離譜。他們繳的,只是你沒看到而已。
🟥 三、無發票小吃攤:真的可以免稅嗎?
不開發票,就沒稅嗎?錯。根據現行稅制:
- ✅ 營業稅仍會「查定課徵」
- ✅ 食材進貨含稅
- ✅ 若有收入報稅,仍需繳所得稅
- ✅ 騎車送餐要繳牌照稅、燃料稅
- ✅ 若兼職收入超過門檻,還會課 補充保費
更不用說這些「非正式」商家一樣會承擔電費、租金等營運成本,而這些背後都藏著各種稅費。
🧾 總結:你吃的不是便當,是一份稅金套餐
地點 發票 稅種數量 你有繳嗎?
7-11超商 ✅ 有 8~10種 ✅ 有,價格全包
一般便當店 ❌ 無 6~8種 ✅ 有,間接課稅
小吃攤 ❌ 無 5~7種 ✅ 有,查定徵收
你以為沒繳稅,是因為你沒看到;
你以為政府沒錢,是因為你永遠分不到。
🔻結語:「發票沒中?那只是你乖乖繳稅的證明。」
在這個「萬萬稅」的國度裡,人民的辛苦成就了每一條稅務管線,政府再用這些稅金:
- 拍廣告洗腦民眾
- 撒錢給特定產業
- 蓋看不到的建設
- 還有……「平均分紅 22,608 元」你有拿到嗎?
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這一題,是時候問自己:
「這些錢,我繳得清楚嗎?花得值得嗎?」
🔸【利潤稅】這個詞,在台灣的正式稅法中其實沒有一個單獨叫做「利潤稅」的稅目,但它常常被一般人用來「泛指」以下幾種針對「賺到的錢」所課的稅:
✅ 1. 營利事業所得稅(公司賺錢要繳的)
- 對象:公司法人
- 稅率:20%
- 算法:公司收入減成本費用後的「純利潤」 × 20%
- 📌 簡單說:公司賺越多、繳越多
✅ 2. 個人綜合所得稅(你領到的「利潤」)
- 對象:個人
- 如果你是開小吃店或接案工作者,這筆利潤就會變成你的「所得」,要課稅
- 所得稅是累進的,稅率依你總所得決定(5%~40%)
✅ 3. 營業稅(5%)
- 對象:有開立發票的商家
- 是「銷售額」就要繳的,不管你有沒有賺錢
- 📌 所以有時會出現:「沒賺錢還要繳營業稅」的情況
🔍 總結來說:
「利潤稅」= 不是單一稅,而是泛指:
你賺錢之後要繳的各種稅
📘 實際例子:
7-11 賣一杯 30 元的奶茶給你,當中:
項目 對象 課誰 備註
健康捐 國庫 你間接負擔 每公升 10 元的稅加進價格裡
營業稅 財政部 7-11 負責繳,但收你 5%稅金含在售價中
營利所得稅 財政部 7-11繳 若該年淨利潤有盈餘
員工薪水所得稅 財政部 員工繳 也是利潤分出去後再被課
筆:紫星夜(我原本以為一瓶飲料要繳的稅是三種,後來想想還有一個是包裝稅,至少是四種,後面就越查越多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看看,我會弄這系列是為了普及,不讓人真以為自己都沒再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