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獨特的過去都會塑造獨特的自己。回頭訴說這些故事時,能重新建立自己與自己的連結,也能更認識現在的自己。

前言
8月看的戲了,遲遲沒發。大概是去年開始喜歡淺堤,同時也越來越喜歡戲劇與電影,因緣際會下看到了淺堤竟然要出演舞台劇,而且還是整個「樂團」,甚至用他們的歌作為故事的一部份。最近戲劇與音樂圈的跨域結合越來越常見,像鄭宜農、楊大正,都跨足音樂劇,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跟一整個「樂團」合作的,這令我好奇樂團跟劇場會如何結合,當下完全沒有猶豫就決定要來看。
打破第四面牆、縮短與觀眾的距離
從場外播放著台語歌曲的音響、前台接待、到入場後工作人員的周邊宣傳,讓整個氛圍是熱情、輕鬆的。空總平地、可飲食的場地特色多少也起了一點作用,不過上一回去看【妳歌】時,他們就是走較常見、讓觀眾沉澱的路線。覺得他們在前台也很用心,讓觀眾用輕鬆的狀態觀賞這個表演。
接著進到表演本身,我覺得阮劇團很擅長打破第四面牆,不是說只在舞台上跟觀眾互動這種常見的方法。最一開始劇團團長甚至就是直接坐在觀眾旁邊,接下來的讓觀眾喊cue、歡迎遲到觀眾、走進觀眾席表演、讓觀眾一同演出等,這些橋段的設計搭配開演前放鬆的氛圍,讓人更能享受他們準備的互動、自在的笑出聲來。不確定這是不是阮劇團一貫的風格,但以一個輕鬆的喜劇來說我覺得很棒,也縮短了觀眾與表演者的距離感。
這是我的故事,你的故事是?
這部劇很直接的關於「自己」,與其說台上的人是演員,不如說他們就是他們自己,淺堤團員用著他們熟悉的名字,品潔就是品潔。
故事從品潔訴說他對於家鄉的印象開始,「我是誰?我來自哪裡?」的問題,貫穿整部劇,隨著樂團成員一個一個的說出他們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逐漸變得立體,每個人講出來的主軸、在乎的事、面對的方式都很不一樣。如同姜峯楠在【真實的真相、感覺的真相】中寫的「我們說出來的故事會塑造我們的性格氣質」。
在看的時候,我也在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說我的故事,這20幾年,是哪些故事形塑了現在的我?
現場版MV
回到樂團與戲劇結合,我覺得滿厲害的,在空間設計上很巧妙地讓樂團的器材們融入舞台,保有樂團的完整性,也利用樂池的高低落差作出空間切割,而且作為淺堤的粉絲,我覺得劇本有為歌曲達到加成的效果,像是把歌視覺化出來了。
燈光設計也滿有創意的,配合夕陽、舞台、火車等等意象,有不同的主題色及手法,尤其喜歡在舞台上低角度的兩顆側燈,呈現出來的剪影讓舞台非常有MV感。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阮劇團、第一次看他們的作品,是非常喜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