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她的故事,也可能是你的。
她叫沛晴,一位AI網路創作者。
寫文章、錄Podcast、剪短影片,有時也畫圖。
她不是一夜爆紅的類型,但粉絲數慢慢增加,作品也逐漸被看見。
她的創作方式很特別,並不全靠自己雙手完成。
她善用AI幫忙草擬文章架構,生成故事初稿,再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語感修潤。
Podcast的腳本也是這樣完成的,一邊修改,一邊練習口氣,直到錄音前才定稿。
剪影片時,她用AI工具幫忙自動轉字幕,抓取關鍵片段,甚至用生成圖像當作封面素材。
有時靈感枯竭,她也會用AI作圖工具畫出插圖,用來療癒自己,也當作社群素材。
她常說:「AI就像另一個創作搭檔,不會取代我,反而讓我更專注於想說的內容。」
創作變得沒那麼孤單,也更有效率。
但她也知道,工具能協助的只有形式,靈魂還是要自己注入。
這就是她持續創作的秘密武器。
不神祕、不複雜,只是懂得善用科技,陪自己走得更遠。
只是,最近她陷入了低潮。
不是沒靈感,而是「不想創」。
打開編輯器,滑鼠停在標題欄,腦中滿是雜訊。她不禁問自己,為什麼還要創作?
那天,她把自己關在房間,泡了杯熱咖啡,對著記事本寫下了五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的初心是什麼?
她回想,第一次寫文章是在深夜。那時她剛失戀,寫下一篇給未來自己的信。沒想到貼到網路,竟然有人留言:「好像我現在的心情,謝謝你寫出來。」
原來,能讓人共鳴的文字,是一種力量。她不是為了紅才開始創作,是因為寫字本身,就能療癒她,也溫暖別人。
她想起這一點時,心口暖了一點。
第二個問題:作品帶給我什麼感覺?
她捫心自問,有些作品寫得很快樂,有些剪到後來只剩疲倦。她明白,並不是創作本身累人,而是當她太在意數字時,才會焦躁。
那晚她寫下一句話:「如果我今天沒有發佈影片,會不會感到遺憾?如果沒有,那就不是該做的創作。」
第三個問題:我希望觸碰到誰?
她翻開留言,有媽媽說看她的影片笑了整天,有學生說文字讓她熬過低潮。
她笑了。她不是要取悅所有人,只想讓那些和她一樣孤單、焦慮,或一時找不到方向的人知道:你不孤單。
於是,她提醒自己,創作不是表演,是一種連結。
第四個問題:我能承受多少現實壓力?
她有兼職、有房租、有一隻會跳上鍵盤的貓。這些都是真實人生,不會因創作而暫停。
她開始重新安排時間:早晨寫稿,中午剪片,晚上關電腦。
不再熬夜、不再逼迫自己。因為她知道,創作不能燃燒殆盡,只能慢慢持續。
第五個問題: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她沒有宏大的目標,不談十萬訂閱、不談收入。
她只想嘗試一件事:用AI生成插圖,為自己的Podcast做封面。
小目標,低門檻,可完成。這讓她產生行動力,也恢復一點期待。
五個問題,她沒有寫答案,而是寫下了當下的感受。
不是為了什麼大道理,而是提醒自己:「我還想繼續創作。」
這就是她重新出發的起點。
或許你也一樣,正懷疑是否該繼續。
不妨也問問自己這五個問題,答案不必完美,
但只要你還願意誠實回答,那你就還在創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