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
寫這篇文章時,我剛在便利商店買了一瓶秋季限定的啤酒,邊喝邊想:啊,人生好像也是這樣,口味一年比一年重,政策一年比一年硬。
因為就在10月1號,日本政府正式對「經營管理簽證」來了個大轉彎。
過去只要五百萬日圓資本金,就能開公司、申請簽證。現在呢?直接拉到三千萬日圓,而且還得雇用至少一名日本人。
聽到這個消息,身邊不少朋友差點噴飯。有人說:「這不是提高門檻,是直接堵死路吧!」
為什麼日本要收緊?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奇怪,日本不是少子化、缺勞工嗎?怎麼還把移民條件收得更緊?」
我在日本混了十幾年,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日本社會對移民的接受度一直很保守。
雖然大家喊著「多元文化共生」,但心裡想的是:觀光客你來玩一玩可以,住下來?嗯……要考慮一下。
第二,政策真的被亂用過。
五百萬日圓在台灣大概一百多萬台幣,很多人拿來設空殼公司。掛個牌子,沒營運,唯一目的就是混個簽證。 日本政府看了很火大:這樣一來,制度等於被玩壞。
第三,日本想要的不是人,而是錢。
這次強制規定要雇日本人,就是把「你對社會的實際貢獻」寫在規則裡。不是只有投資金額,還要對當地就業有幫助。
新政策到底怎麼變?
一句話:門檻直接翻六倍。
- 資本金:從原本五百萬日圓,提高到三千萬日圓。
- 雇用要求:必須雇用至少一位日本人,不能只靠自己或家人撐場。
- 審查更嚴格:未來續簽,會更仔細看公司的營運狀況、納稅紀錄。
這樣一來,原本「小資創業移民」幾乎絕跡,剩下的就是「大資本投資移民」。
台灣人想移民日本,還能怎麼辦?
以前,台灣朋友要拿經營管理簽證,不少人是走「小確幸模式」:開個飲料店、餐館、貿易公司,投個百來萬台幣就能起步。
現在,這個夢基本碎掉了。
如果你真的有心要走這條路,幾個建議:
- 準備更多資金:至少要六七百萬台幣以上,還要能負擔雇人、租金、稅金。
- 想清楚商業模式:不能再只是「有個公司殼」就行,日本會看你是不是有真實營運。
- 考慮其他路線:留學轉工作、技術簽證、專業人才簽證,可能比「硬闖經營管理」更實際。
說白了,這不是把門鎖起來,而是換了一把更貴的鑰匙。
已經拿到經營管理簽證的人怎麼辦?
這群人現在最焦慮。當初五百萬門檻申請下來,很多公司還在勉強存活。
目前官方並沒有要求「補到三千萬」,所以短期內不用急著籌錢。但續簽一定會更嚴。
只要公司沒有實際營運、沒有雇人、沒有好好繳稅,就有可能被卡住。
我有個台灣朋友,在東京開餐館,當初投了五百萬,現在還在虧本中。聽到政策一改,他苦笑說:「這下不是努力做生意,而是努力不要被趕出去。」
對台灣的影響
這對台灣社會來說,影響也不小。
這幾年,「日本夢」在台灣很熱門,很多人想半退休移居,開間小店,順便讓孩子在日本受教育。 政策一改,這條路幾乎被堵死,未來能去的,大概只有真的財力雄厚的人。
另一個隱憂是,已經移過去的家庭,壓力會更大。孩子在日本讀書,父母卻擔心公司撐不下去,續簽過不了,到時候進退兩難。這種不安,肯定會影響整個家庭。
小市民的牢騷
我身為一個在日本討生活的小市民,看著這些規則的變化,也只能邊嘆氣邊苦笑。
以前五百萬日圓,對台灣中產來說,是「咬咬牙」還能衝一把的門檻;
現在三千萬,直接變成一道高牆,把大部分人擋在門外。
要我用比喻來說:
經營管理簽證以前像是普通列車,雖然擠,但大家還能上車; 現在突然變成豪華頭等艙,沒有票價,你連月台都進不去。
結語
移民政策就像季節,總是會變。
日本這次收緊,不代表門徹底關死,而是告訴大家:想來,就要有更大的準備、更清楚的計畫。
對台灣朋友來說,別只聽中介說「很簡單」,現在一點也不簡單。
要嘛帶著錢,要嘛帶著專業,最好兩樣都準備好。
至於我們這些已經在日本的小人物,就繼續邊過日子邊看熱鬧吧。秋天的銀杏很快會黃,日本的政策也是一樣,永遠在變色。
我是金子良太郎,一個在日本生活的小市民。
寫這些,不是要嚇大家,而是想提醒: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永遠要多準備一點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