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
其實我寫文章一開始只是想記錄生活,結果不知不覺,訂閱人數也來到三千。雖然比起那些動輒幾十萬粉絲的網紅,我這根本就是「村口雜貨店級別」,但有朋友願意坐下來聽我嘮叨,對我來說就已經很幸福。
最近常常有人私訊問我:「良太郎,你覺得來日本工作怎麼樣?大廠是不是特別厲害?會不會一進去就能衣食無憂?」
這些問題啊,讓我心裡一樂。因為真要說起來,日本大廠的光環,外人看起來很亮,走進去卻可能發現:啊,原來裡頭也有螞蟻在搬米、有人在偷哭。
所以我想開一個系列,專門聊聊 日本職場的那些事。今天這篇就算是第一回,來聊聊「大廠」這個人人都覺得神聖的名詞。
大廠=鐵飯碗?還是金色牢籠?
先講結論:日本大廠的確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特別是東大、早稻田、慶應這些名校的學生,每年校招時,幾乎一半的人都盯著大廠投履歷。
你如果真的進去了,親戚朋友聽到,一定會羨慕到不行,逢年過節的時候長輩會拍著你肩膀說:「好好做啊,這輩子就穩了!」
可是,光環背後啊,也有你意想不到的代價。
有一位朋友在汽車大廠上班二十年,他跟我說過一句話:「大廠的穩定,就像鐵鍊,綁著你一輩子。」 他其實早就對工作失去熱情了,每天都是開不完的會、做不完的報表,但因為房貸和孩子學費,不敢離開。
所以啊,大廠的確給你一張「鐵飯碗」,但同時也可能變成一個「金色牢籠」。
加班文化:少了打卡,卻多了「無形加班」
很多台灣朋友問我:「日本不是到處都在喊過勞死嗎?是不是大家都加班到天亮?」
我只能笑笑,回答:「要看你在哪個部門啦。」
表面上,政府已經推了好幾年的「工作方式改革」,所以公司很講究「準時下班」。電腦一到點就會自動跳出提醒:「您今天的工時已滿。」
可實際上呢?大家把公司電腦關掉,回家再打開筆電繼續寫報告。
我有個IT朋友,每晚十點才從書房出來,孩子都睡著了,老婆問他:「不是下班了嗎?」他只好苦笑:「明天要報告,不做不行。」
這種「無形加班」才是最恐怖的。
說句台灣話:表面看起來像是「下班爽爽回家」,實際上是「換個場景繼續被榨乾」。
等級制度:人人平等是假象,輩分才是真理
日本社會最講究「和」,大家開會時都笑嘻嘻,看起來平等。可是你要是年輕人,敢第一個提出反對意見,保證當場冷場。
因為規矩是:先聽長官說完,再輪到你「補充」。
而升遷呢?基本上就是「年功序列」。只要不出大錯,時間到了,自然就會晉升。能力再強的年輕人,三十歲想當課長?沒門。
對比台灣有時候二十幾歲就能當主管,日本這套玩法真的很「佛系」。
所以你常常看到會議室裡,年輕人有想法卻閉嘴不說,等到前輩表態後,再小心翼翼點頭。這一幕幕,真的很寫實。
外國人能混到高層嗎?
很多讀者問我:「中國人能進日本大廠嗎?」
答案是可以,但機率不大。
首先,語言是硬傷。不是你能點餐、能聊日劇就行,而是要能寫正式企劃書、能在會議上毫無口音地發表。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門檻。
再來,人脈也重要。日本公司很重視「關係鏈」,常常透過校友或師兄推薦,外國人就少了一層便利。 最後,就算進去了,能爬到核心管理層的,幾乎屈指可數。
不是因為歧視,而是文化使然。公司要推一個外國人當部門長,會議室裡的沉默,比你想像的還要厚重。
大廠的甜與苦
我並不是要唱衰大廠。
穩定、福利完整、社會地位高,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優點。對不少人來說,能進大廠就是「人生完成度+50%」。 但另一方面,你也要做好心理準備:
- 加班不會消失,只是換了形式。
- 升遷需要熬資歷,不是拼能力。
- 跳槽代價很高,穩定就是枷鎖。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拿到的是「一份保障」,但十年後回頭一看,可能也是「一種限制」。
給想來日本工作的朋友幾句話
- 語言要過關。 不只是日常會話,而是要能寫商業文件。
- 不要迷信大廠。 小公司有風險,但成長快,挑戰也多。
- 保持彈性。 別讓「安穩」綁住了你的人生選擇。
小結
今天這篇,就算是我的「日本職場系列」第一集。
我會繼續寫下去,聊聊那些職場裡的潛規則、無聲淘汰、還有人際關係的小心機。 這些不是要嚇跑大家,而是希望你們更清楚:日本職場沒有天堂,只有選擇。
如果你覺得這篇有意思,幫我按個愛心,或是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我的文章可能沒有什麼大道理,但就像巷口小麵店一樣,有點鹹、有點熱,能陪伴你思考下一步,就很值得了。
——金子良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