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明成為懾人心魂的法術,山林的濃霧,能否保護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最終,誰擁有權力居住在此地?

史實為骨、想像的情節為肉,在時間的洪流當中,嘗試拼湊出歷史可能的真相,錢真在《羅漢門》就曾經以這樣的手法,讓教科書中單薄的「鴨母王」,成為有血有肉的朱一貴。但相較之下,或許因為書寫的是自己的故鄉,這次以「林杞埔事件」為主題的《緣故地》,可以明顯看出作者花了更大的力氣;不論是在當地產業的描寫,或是主要角色的刻畫,也都比過去來得更深入具體。
在冰冷的史料之上 重建「林杞埔事件」的血肉
牽涉現代國家力量、日本財團、農民,與傳統信仰間的彼此糾纏,「林杞埔事件」雖然發生在「竹農」這個具有地方性的職業上,類似的衝突卻也同時在台灣許多地方上演;而日治時期第一次由農民發起抗爭的歷史意義,則讓它值得更被好好討論。儘管有判決紀錄,但包含日本人的外來者身份,還有只針對案件的調查方向,都可能讓導致事件的背景被忽視或輕輕帶過;而《緣故地》的出現,則補足了那些在史料之外,同樣也值得被看見的社會樣態與人性。因為持續的時間較短,和《羅漢門》相比,《緣故地》在事件本身琢磨的篇幅少上許多,反而更多的是關於劉乾、劉賜與阿蕊姐等,這些角色的心境描寫;這樣的安排多少讓整個故事的步調變得緩慢,卻也增加了角色的層次感,並且進一步探討了傳統信仰在人們心中實際帶來的影響。去掉那些關於神靈精怪的超自然,最核心的其實還是人們心中的「信」與「不信」,而這樣的意念也在小說當中,被用來左右整個事件的發展與結果。
在緣故地上 一場沒有「英雄」的農民抗爭
個人相較之下比較喜歡《羅漢門》的情節安排,但《緣故地》也有它自己的魅力,在這起迅速失敗的抗爭當中,沒有英雄性的角色,只有一個個需要其他驅力才能獲得勇氣有所作為的普通人,就如同至今依舊存在於台灣社會各個階層的風景。也因為如此,其中的角色跳脫了歷史框架,變得更接近讀者許多。
在書中,「緣故地」被用來描述沒有實際業主權的用地,它在書中否定了竹農們的土地權利,同時也精確地描述了在那個面臨現代化的年代,看似可以自由生活卻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人們,並且讓人產生了「逆天改命」的動機與渴望。而不斷處於被殖民狀態的台灣人們,同樣也深陷在歷史的迷霧當中,並且期盼藉由這些歷史小說的出現,指引出「我們」通往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