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是一部台灣電影「本日公休」,故事主角不是房東阿姨,是紅白藍相間的理髮廳阿姨,這讓我想起來小時候剪頭髮都要另外"置板凳"這件事。
台灣早期的人情
說到人情,前幾天次女幫次爸在蝦皮上買了拉身用的產品,當我告知蝦皮上面可以留言產品的使用情況時,次爸開始斥責說: 留什麼,一個幾百元的東西就算不好用也不用刻意去講。其實,我的意思只是說,看你使用情形如何,如果使用的喜歡,可以在上面留好評,但如果產品、包裝有瑕疵,該說的還是要說。
如果我自己是老闆,客人給的負評我反而覺得不一定是壞事,現在跟你說,總比你出了100批貨之後才知道哪邊有問題來的好。
但對次爸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不會做人的行為,所以我覺得確實有時代隔閡,就同影片中理髮廳阿姨為了一位生病的老顧客,大老遠開車過去就為了給這位老朋友理髮。這行為看在J型女兒的眼裡,就會直呼是虧錢生意,然後清楚的幫忙估算成本+利潤,淡淡說了一句: 至少要收個2000起跳。

比起過去,現在的社會更講求理性
情感上的人情做法其實也有用處,像幾天前,次女就發現某間修褲管的阿姨跟某間機車行,其實都有他的固定客源,這樣的客源,如果生活上夠知足、節制,還是能有不錯的生活。
但面對通膨的環境,這樣的做法似乎也有限制。就像片中的理髮廳阿姨,即便有在主動聯繫客戶,但終究也只限於原有的顧客。對於年輕一代的客戶族群,傳統的理髮廳可能就不會是第一選項,若再加上那種不計成本的做法,利潤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我自己也認為,情感是好的,但在現代的社會,如果依然是維持過往的做法,那效果可能會不如過去。理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在資源及物價都不如過往,在有限的情況下,成本勢必往上墊高。也因此,降低成本、控管成本、維持淨利潤,在現代就會成為一個重要且不能排斥的思維。
關於各行各業
這幾年,對於某些信念,我有了重大的改觀。但就「行業」這部份,我依然認為是行行出狀元。這不是說每個行業我們都可以不用篩選的去投入,而是你只要確認自己在這個領域是否有能力及機會去嘗試。
我們上104求職時,都可以看到各行的徵才,從餐飲、木材 到 電子,有時候我們會對某個產業有第一的直覺印象,但換個角度來看,人家還能在網路上徵才,也說明他們還是有自己一定的獲利能力。
今天這部 < 本日公休 >,一般社會認為的小小理髮廳,也能養活三個小孩,甚至勝過現今社會不少的人。要說是什麼原因? 除了說每個人都有一顆頭的必要性需求外,還有一些細節也值得大家去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的最後,下面分享一首純音樂,每當心情煩躁的時候,就會閉上眼睛聽這首歌。這種有著高低強烈起伏的純音樂是我的最愛,大家也來聽聽吧! 我們下次再見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