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近期最受矚目的「大罷免」運動,以國民黨立委全數挺過告終。歷時一年多的罷免案,分兩波投票(726與823),最終藍營以31:0的成績完封綠營發起的罷免行動。這場被視為測試朝野勢力的政治角力,不僅維持了立法院的「朝小野大」格局,也暴露了台灣民主機制中的諸多挑戰。罷免失敗後,焦點迅速轉向國民黨內部:黨主席朱立倫宣布交棒,卻引發接班人選的混亂;同時,藍營在反擊綠委時爆出的「死亡連署」爭議,更讓人質疑誰該為這場亂象負責。
主席交棒:朱立倫點名盧秀燕,卻成燙手山芋?
大罷免結束當晚,朱立倫在黨部發表談話,宣稱這是「順利交棒、放心交棒」的時刻,並公開點名台中市長盧秀燕接任黨主席,稱其能帶領國民黨團結向前。 朱立倫強調,黨內需新一代領導者應對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的挑戰,尤其在美國關稅議題可能衝擊台灣經濟的背景下,盧秀燕的中部執政經驗被視為優勢。然而,盧秀燕迅速回應,強調「最困難的時候,媽媽會留在家」,婉拒參選黨主席,選擇堅守台中崗位,陪伴市民度過經濟難關。 這番表態不僅讓朱立倫的「欽點」落空,也凸顯黨主席一職在當前情勢下,已成無人敢接的燙手山芋。
目前,國民黨主席選舉預計10月18日投票,候選人浮出檯面,包括立委羅智強、鄭麗文,以及黨內學者張亞中。羅智強承諾若當選,將徵召盧秀燕角逐2028總統大位,試圖借其高人氣拉抬黨勢。 鄭麗文則強調改革黨內體質,張亞中則以強硬兩岸立場吸引深藍支持者。黨內傳聞還有「重量級人物」可能出馬,但前總統馬英九幕僚已否認其參與。 分析來看,接棒者需面對多重考驗:大罷免雖勝利,但黨內資源耗損嚴重,2026選舉經費短缺,加上司法纏訟,可能讓新主席一上任就陷入泥淖。黨內人士私下表示,朱立倫的交棒時機微妙,似乎有意避開罷免失敗的潛在責難,讓接班人承擔後續壓力。在黨內團結岌岌可危之際,理想接棒人應具備跨派系整合能力與經濟議題專業。盧秀燕雖拒絕,但其高民調與中部執政實績,仍是黨內呼聲最高的選項。若無A咖出馬,黨主席選舉恐淪為小咖內鬥,進一步削弱國民黨的戰鬥力。
死亡連署亂象:誰該為藍營的反擊負責?
大罷免不僅是綠營對藍白立委的挑戰,藍營也發起反擊,針對綠委提出罷免案。然而,這些反擊案在連署階段即曝出嚴重問題:大量「死亡連署」,即已故人士的簽名被用來充數。中選會查對結果顯示,藍營罷免綠委案中,死亡連署高達1900多件,部分案子如南投縣立委游顥的罷免案,就有56件死亡連署。 檢調單位介入後,搜索多處國民黨黨部,起訴或羈押涉案黨工達數十人,包括台中黨部34人涉嫌偽造4258份連署書。 這些連署多為抄襲黨員名冊所致,不僅違反選罷法,還構成刑法偽造文書罪,一罪一罰最重可判30年。
責任歸屬直指國民黨高層。朱立倫曾公開表示「責任在我」,但事後轉而批評司法「雙標」,指主導大罷免的綠營無事,卻獨辦藍營黨工。 事實上,藍營反擊案的死亡連署比例遠高於綠營,且檢調證據顯示是組織性行為,而非個案。民進黨則呼籲朱立倫負起政治責任,強調冒名死亡連署不僅浪費公帑,還損害民主公信力。 更有黨內人士爆料,高層指示年輕黨工抄名冊,導致後者背黑鍋,如吳沛憶罷免領銜人的母親公開指責國民黨高層推責。 這場亂象不僅讓藍營反擊案全數失敗,還衍生司法纏訟,預計耗費龐大律師費與黨內資源。
死亡連署事件凸顯台灣罷免制度的漏洞:連署查對雖嚴格,但組織性造假仍難防。藍營的反擊雖未成功,但暴露的問題已讓黨內士氣低落,成為大罷免的另一層次「遺毒」。
後罷免時代:台灣政治的反思與展望
大罷免雖以藍營勝利收場,但過程消耗了朝野大量資源,立法院僵局未解,經濟關稅議題更迫在眉睫。國民黨主席交棒若無法順利,恐影響黨內團結;死亡連署的責任若不清,則會持續損害公信。總統賴清德已宣布內閣調整,試圖回應民意,但綠營需檢討罷免策略,避免類似政治動員淪為資源戰。 未來,台灣民主應強化連署機制,確保公平,避免類似亂象重演。無論誰接國民黨主席,都需面對這些挑戰,否則2028大選恐成藍營的另一場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