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獨立34年後的血淚教訓,揭示了未徹底清除舊共產黨勢力和外部滲透的嚴重後果,導致俄羅斯全面入侵並持續戰火。這不僅是烏克蘭的悲劇,也為台灣面對中共日益升級的軍事與政治壓力提供了鏡鑒。台灣作為民主島嶼,長期面臨中共的經濟操控、輿論分化與軍事威脅,類似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滲透模式。借鑒烏克蘭經驗,台灣需採取主動策略,強化內部韌性、軍事防衛與國際聯盟,以避免類似命運。以下從多個面向探討台灣可行的脫困之道。
1. 徹底清除內部滲透與舊勢力,避免舊勢力捲土重來
烏克蘭獨立後未推翻共產黨統治,讓莫斯科的代理人持續影響政治,這被視為重大錯誤,最終為入侵鋪路。台灣同樣面臨中共透過親中政黨、媒體與經濟管道的滲透,例如利用語言文化差異製造社會對立,或扶植親中候選人。為了擺脫此威脅,台灣應加強反滲透法規,嚴格審查外來資金與媒體操縱,確保政治體系不受外部操控。這不僅能鞏固民主轉型,還能防止內部分化成為入侵的弱點。事實上,台灣已開始學習烏克蘭的教訓,透過更新民防指南與反間諜措施來提升警覺。 相較之下,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在獨立後迅速清除舊體制,成功融入歐洲一體化,避免了類似危機。台灣可借鏡此模式,加速脫離中共經濟依賴,轉向多元供應鏈,以防能源或貿易成為制衡武器。
2. 強化軍事與民防準備,學習烏克蘭的「不對稱戰爭」模式
烏克蘭在俄軍入侵前對威脅過於寬容,導致防衛不足,但戰爭爆發後的頑強抵抗提供了寶貴啟示。台灣面臨中共可能的入侵或封鎖,地理上雖有台灣海峽作為天然屏障,但需積極發展不對稱武器,如海面無人機與導彈系統,以提高入侵成本。台灣已從烏克蘭經驗中汲取教訓,加速無人機研發,並測試海面無人機來反制中國艦隊。 此外,烏克蘭的空戰與無人機戰術證明,小型、機動性強的防禦能有效對抗大國優勢。 台灣應擴大全民國防教育,包括10天民防演習與空襲指南更新,讓社會具備快速應變能力。 這不僅能嚇阻中共,還能爭取國際援助時間。與烏克蘭不同,台灣的島嶼地形更適合「戰略阻斷」策略,透過間接手段擾亂中國計劃,而非正面對抗。3. 減少經濟依賴,轉向多元化以防「灰色地帶」威脅
中共對台灣的影響類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能源操控,透過貿易與投資製造依賴,進而施壓。烏克蘭獨立後未切斷與俄羅斯的經濟紐帶,成為弱點。台灣需加速「新南向政策」,分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強化與美國、日本等國的供應鏈合作,尤其在半導體領域。 俄烏戰爭顯示,經濟制裁雖能傷害入侵者,但預防性脫鉤更有效。台灣可借鏡烏克蘭的教訓,避免中共透過「灰色地帶」戰略如封鎖或經濟脅迫,而不需動用武力即迫使台灣屈服。 同時,強化衛星與太空基礎設施的安全,以防中共的網路攻擊,學習烏克蘭如何在戰時維持通訊。
4. 鞏固國際聯盟,放大威懾效應
烏克蘭雖未及時清除內部威脅,但戰後獲得美歐堅定支持,證明國際團結能逆轉劣勢。台灣需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爭取更多武器援助與情報共享,同時推動加入國際組織以提升能見度。 俄烏戰顯示,核威脅雖能暫時嚇阻西方,但民主陣營的「整合威懾」能有效反制。 台灣可強調其在全球供應鏈的戰略價值,促使盟友視其為「必須防衛」的資產,而非可犧牲的邊陲。 與烏克蘭不同,台灣的地理位置更接近美國印太戰略核心,強化美台關係能放大中共的風險計算。
儘管台灣與烏克蘭有差異——如台灣無陸地邊界、經濟實力更強——但中共與俄羅斯的霸權模式高度相似,包括核威脅與代理人滲透。 若台灣忽略這些教訓,恐重蹈烏克蘭覆轍。反之,透過主動轉型、軍事升級與國際合作,台灣不僅能擺脫中共威脅,還能成為印太地區民主燈塔。時間緊迫,行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