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揭示了中國對台灣的情報蒐集活動已深入到基礎設施層面,引發了各界對台灣軍事安全的擔憂。根據台灣法務部調查局的報告,一名黃姓台商被中國吸收,返回台灣後使用安裝特殊隱蔽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和「極光測繪儀」系統,沿著20多條重要國道和省道掃描建築結構、測繪空間距離,並將數據傳回中國。調查局研判,這類資料用於建立基本圖資,可能供中國進行兵棋推演或預作未來武力攻台規劃。這不僅是單一間諜案,更反映出中國對台灣的系統性滲透,潛在放大台灣面臨的軍事風險。
事件細節與中國的手法
這起案件發生在2025年,黃姓台商不僅蒐集交通圖資,還涉嫌招募空軍現役軍人,提供軍事機密,涉案金額達數百萬元新台幣。監察院調查顯示,中國利用先進科技如光達雷射(LiDAR)進行精準測繪,能規避台灣軍方的監控程式。這種手法並非孤例,類似事件在台灣已屢見不鮮。例如,中國曾透過台商或退役軍人拍攝軍事基地、繪製座標圖,甚至利用機器狗等設備進行巷弄級別的立體建模。這些活動不僅涵蓋公路資訊,還可能延伸到地下管線、隧道和建物強度分析,為潛在的巷戰或爆破攻堅提供精準數據。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的情報蒐集與軍事準備密切相關。二戰時期,日本侵華前也曾派間諜測繪中國地圖;如今,中國的行為類似,衛星雖能掌握主要幹道,但巷弄捷徑和立體圖資需地面操作才能取得。台灣媒體報導指出,這是「戰前準備」的標準模式,如果中國取得這些資料,其軍事模擬的準確性將大幅提升,增加入侵行動的成功率。對台灣軍事風險的評估
這起事件直接放大台灣的軍事風險。首先,中國蒐集的圖資可應用於導彈導航、無人機作戰或地面部隊推進。想像一下,如果中國軍隊在攻台時擁有台灣道路的3D立體模型,他們能更精準避開防禦工事、選擇最佳登陸點,甚至在北斗衛星受干擾時仍維持導航。這不僅威脅台灣的國防基礎設施,還可能加速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如認知戰或混合戰爭。
更廣泛來看,中國間諜活動在台灣呈現上升趨勢。根據台灣國家安全局(NSB)數據,自2020年起,已起訴159人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其中60%涉及現役或退役軍人。國際媒體如《Politico》和《Reuters》報導,中國的滲透已影響台灣的戰備狀態,導致軍事機密外洩和內部分裂。德國媒體《圖片報》甚至披露,黑客組織曝光的中俄合作文件顯示,俄羅斯正為中國空降部隊提供自動化指揮系統,項目代號「劍208」,這進一步強化中國對台軍事準備的國際聯盟風險。這些發展顯示,中國不僅靠軍事威懾,還透過經濟誘因(如高薪招募)吸收台灣人,削弱台灣的抵抗意志。
台灣的地理位置本就敏感,位於第一島鏈關鍵點,一旦中國控制台灣,周邊國家如日本、菲律賓將面臨更大威脅。美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分析,中國的間諜網絡已形成「水密」結構,台灣軍事和政治防線的脆弱性正被放大。如果不加防範,中國可能不需全面入侵,就能透過內部崩解達成「統一」目標,正如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警告,中國正專注於心理滲透,讓台灣人產生「抵抗無用」的想法。
台灣的應對策略與國際支持
面對這些風險,台灣已採取積極措施。反滲透法和國家安全法的強化,讓調查局能更有效偵破類似案件。同時,台灣政府推動國防自主,如增加軍事預算、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並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美國國務院多次重申,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不等同中國的「一中原則」,並譴責中國孤立台灣的行為。這為台灣提供了國際後盾,2025年美國國會決議更直接反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
然而,內部團結至關重要。台灣社會需提升警覺,避免親中勢力利用選舉或媒體散布投降論調。專家如沈伯洋指出,中國的認知戰已深入台灣,從馬英九時代開放中國學生和旅遊開始,就為情報蒐集開了門。加強軍事教育、數據保護和人員審核,是當務之急。同時,台灣應推動公投或憲法改革,明確宣示主權獨立於中國之外,這不僅能鞏固國內共識,還能獲得更多國際承認。
結語:警惕與行動的必要
這起測繪事件提醒我們,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不僅是遠方的軍機繞台,更是近在眼前的滲透。台灣作為民主燈塔,擁有堅韌的人民和先進科技,我們有能力抵禦這些風險。但這需要全體台灣人團結一致,支持強化國防、反滲透的政策,並在國際舞台上堅定發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守護家園,讓台灣永遠是自由之地,而非他人軍事規劃的棋子。未來充滿挑戰,但透過積極行動,台灣能轉化風險為更強的防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