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進墾之路巡禮(頭圍→五圍) 114.08.25(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火車穿過草嶺隧道,從溪流山谷景觀變成一望無際的浩瀚大海,一路礁岩海岸、單面山、龜山島伴行,隨著車站一站一站過去,很快的來到頭城車站!

「頭城」舊稱「頭圍」,清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在台北富紳與官府的支持下,率漳、泉、粵三籍墾民,在烏石港登陸,建立第一個拓墾據點--「頭圍」;「圍」即墾民在據點外以土石興築牆垣,外圍並種植刺竹防禦外侵,稱之「圍」,「頭圍」也是昔日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起點,有「開蘭第一城」之稱,今天噶瑪蘭進墾之路巡禮,就從頭城開始!

raw-image


從開蘭舊路騎進去,這裡有一座「頭城國小校長日式宿舍」,現在為「頭城鎮史館」,其建築特色地板依當時法規抬高60公分全由檜木及杉木建築而成,室內以「緣側」(廊)與後院相接,為典型日式住宅工法。民國94年重新修繕,牆身為竹編夾泥牆,外觀施以壓條雨淋板,屋頂日式黑瓦換成水泥瓦,室內地板不見拉門軌道痕跡,但壁面「押入」(儲藏櫃),與原來格局相似,我們到達時還沒開門,所以無法入內參觀。(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接著前往「頭城老街」,老街位於和平街範圍不長,從「北門福德祠」到「南門福德祠」之間在短短六百公尺街上,會看到清代到日據時期近二百多年來的歷史建物!有南、北門福德祠、十三行街屋、盧讚祥故居、頭圍港遺址(史雲湖)、吳惠仁宅、老紅長興、新長興樹記、慶元宮、源合成商號、陳春記商號等建築!

raw-image


北門福德祠」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於商業興盛繁榮,頭圍街上的店家為鎮守財氣,特於南北兩邊,各興建一座面向街道的福德祠,祀奉福德正神,這在台灣地區的街道建築上,具有界定街道空間守住財氣的獨特意涵。現今的「北門福德祠」為日據大正五年(1916年)重建,同時供奉土地公、土地婆,據說這是吳沙開蘭所建的第一座福德祠,所以特別在屋簷「墀頭」立一對石獅,有著事事如意之隱意。(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北門福德祠旁邊有一間「蒸汽機車映像館」,上次來頭城老街時並未看到,此時導覽老師正要關門離開,看到我們一行人很熱情接待我們參觀,原來這是響應文化部「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於2022年所開設的鐵道文化展示館,他利用十三行街屋,保留清代「前店屋、後合院」的格局,臨街牆面是日治洗石子的樸實風貌,具體留存不同時代的建築風貌!

頭城北自「石城」、南至「頂埔」,共有7座鐵路車站,是「全臺最多火車站的鄉鎮」,館中陳展許多照片及物品,在老師的說明下,將穿梭於山海之間的宜蘭線鐵道景緻歷史,及有關蒸汽機車的正確知識,解說的非常清楚,讓我們獲益良多,真是一處鐵道迷及一般遊客認識鐵道文化的好去處!

raw-image


左前方這一排「十三行街屋」昔日是建在河道碼頭旁,便利船隻入港卸貨與裝貨,其空間主要以倉儲為主,兼辦頭圍市街的貿易及批發商務,傳為盧家的船頭行及倉庫的總稱。閩南式建築風格,紅瓦斜屋頂,木構建築,土埆承重牆擱檁式,立面簡樸,內部格局為「前店屋、後合院」,騎樓廊道為不對外開放的內建走廊,通道曲折複雜兼具防盜功能,2004年11月24日公告為縣定古蹟。(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盧讚祥故宅」尚有人居住無法進入,只能從外面遠望。盧讚祥為宜蘭首任民選縣長,此宅為昭和三年(1928年),由台灣總督府營繕科宋祖平先生設計建造,這座建築意在建構一個以總督府為標竿的地區表徵

宅第占地廣闊,建築宏偉,日式屋頂上有西式建築的老虎窗,正面設計迴廊連接兩側,圓拱正門居中,氣派非凡,洗石子牆身,並飾以白色面磚,呈現文人樸實無華的內涵。

蘭陽地區至今仍流傳著「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之諺語,可見盧家特殊的風格與壯闊的規模,早期為頭城重要地標。(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盧宅前池塘」因盧讚祥、字史雲,故又稱「史雲湖」,為盧家貨棧「十三行」泊船之碼頭,係清代時期頭城老街行郊貿易水路貨運裝卸地,與盧宅密不可分,池中尚有兩座涼亭基座,池旁並有湧泉與古井,早期盧家無私提供附近居民休閒、洗衣、曬麵等使用,是地方共同的記憶,民國九十九年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吳朝陽宅」典型的日治末期的風格,約建於日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屬於店屋造型,結構以鋼筋混泥土為樑柱,立面簡潔、樸實,並有勳章及花綵紋飾,屋柱仿照希臘造型。(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長興行」是由陳春榮(老紅)及其弟約於日治大正五年(1916年)籌建,面寬三間,中央正廳為神明廳,大正十三年(1924年)由其子嗣陳全娥、木樹合資修建而成,二進式街屋,並保留至今,至昭和七年(1932年)兩兄弟正式分戶析產,陳木樹另取店號為「新長興樹記」(右側),從事南北貨批發、零售的店鋪。

在整體建築結構上,騎樓採用新式鋼筋混泥土樑柱,跨距增大,樑上刻有「新長興樹記」商號,內部仍以傳統閩南木樑為主,女兒牆上有卷草花飾及「陳」字標記,柱子仍以磚柱,洗石子紅白橫飾,形成內中外西特殊風格。(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騎樓立面較高,分為兩層,下層為商業交易及人員出入上層另闢一門,內為閣樓儲藏空間,供貨物直接進出之用,這種建築方式,街屋店鋪常見;另正門前還有一扇高度及腰的腰門」,白天大門打開,通風、表示有人在,並可防止小孩、貓狗進出,很聰明的設計,在老街上經常看到。(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慶元宮」俗稱「頭城媽祖宮」,位於頭城老街中心,座西朝東面海,傳統二進式建築,緊臨頭圍港,興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故稱為「慶元宮」,是漢人在頭城地區建立的第一座廟宇,主祀媽祖,有「開蘭媽祖」之稱,已有兩百多年歷史,2014年6月30日公告為宜蘭縣定古蹟!

raw-image


老街南段有兩座古宅值得看看,前面是「源合成商號」約建於1920年代,屬日據大正時期建築,三連弧拱磚牆立面,有紅磚、拱柱列,搭配豐富雕飾或以洗石子來仿石材效果,整體外觀顯得較為華麗。

    「源合成商號」為當時的米商,經營小賣的文市商貨交易為主,單進三間,左右邊間後側有一窄長一層坡矮厝,構造為硬山擱檁,紅磚牆上擱檁仔、埆仔,瓦養及屋面瓦,亭仔腳磚砌圓拱與圓柱,臨街立面三連拱與洗石子圓拱相互輝映,女兒牆作泥塑牌樓,有花草裝飾,中書「源合成」。因地基較淺,僅深一進,中央間後方為庭院,左右間設有過水廊,目前整體建築保存良好。(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站在騎樓下往內望去,層層疊疊圓型拱廊,顯得另類美感!

raw-image


陳春記商號」經營雜貨生意,創建於日治大正期間,磚造洋樓式住商街屋,面寬三開間,深二進。第一進高一層,上有閣樓,騎樓面開小窗;第二進高二層,為主要生活空間,磚造拱廊上有洗石子橫帶,女兒牆上有彩色磁磚,都是當時流行的建築裝飾手法。

它與「源合成商號」不同處,在於磚造方柱異於洗石子圓柱,立面連續圓拱有別於三連拱且無明顯女兒牆,兩者都屬日據中期以前磚造洋樓。(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前面是街尾的「南門福德祠」,與北門福德祠同建於清同治2年(1863年),但南門福德祠曾全面翻修,當初建築原貌已不復見,南、北門福德祠遙相呼應,形成老街特有的「端點圍閉式」街道空間,見證當年的繁華盛況。(參考導覽資料)

raw-image


「頭城天主堂」位於開蘭東路,興建於1960年,教堂外觀簡樸,主體建築是三開間對稱的量體,有著三聯拱門廊高聳的圓頂外觀垂直長條窗等特色,是台灣最早的圓頂教堂設計,也是宜蘭縣內唯一圓頂拱門式建築,使之成為舊時頭城遠近可見的雄偉建築

raw-image


參觀完頭城老街接著前往清嘉慶元年間(1796年)吳沙登陸的烏石港看看騎上青雲路這條台2線道,原是烏石港河道舊址,滄海桑田時空變幻,如今已是一條交通繁忙的道路!

raw-image


騎到頭城「阿宗芋冰城」當然不能錯過,自1970年代開業以來,強調真材實料、不添加任何香料、色素、乳製品純手工傳統作法,店裡有芋頭、紅豆、鳳梨、花生、桂圓、紫米六種口味,幾次騎車經過都會停下來,這次當然不會免俗,嗯!味道還不錯!

raw-image


續沿台2線道往北騎,到達外澳車站後右轉前往外澳自行車道,「外澳」因位於烏石港外面的灣澳而的名,這條濱海自行車道建立在海堤上,緊貼海岸線而行,平時除遊客散步外騎單車的人很少,是欣賞外澳沙灘及龜山島的好地方

raw-image


我們沿外澳自行車道往南騎,前半段在海堤上沒樹蔭非常炎熱經過一公里這座黃色三角形黃色建築「九號咖啡外澳館」後就進入樹林區!

raw-image


跨越港澳拱橋後,車道穿行黃槿樹林中,海風輕吹頓覺滿身清涼!

raw-image


站在烏石港北側堤防往左望去,這裡是外澳沙灘,又稱「烏石港海水浴場」,一處熱門的戲水、衝浪地點,記得好幾年前曾參加過「蘭陽海上長泳迎向龜山」活動,沿著沙灘往北游1500公尺折返,後來因水文潮流不佳而停辦了,這裡也是欣賞外澳沙灘及龜山島絕佳的地點!

raw-image


「烏石港」曾是蘭陽第一大港,頭城的重要門戶,許多商賈及各類民生物資皆由此出入,「石港春帆」即是形容當時商船雲集以及來往船隻絡繹不絕的盛況清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漳、泉、粵三籍墾民,就是在這裡登陸的,後來在1878年的一次洪水氾濫,大量泥沙的淤積,加上1883年一艘美國大船在此觸礁擱淺,烏石港從此失去功能逐漸沒落,也影響了當時頭城的繁榮興盛,1991年重新建港後,已搖身一變成為觀光休閒漁港,現在也是前往龜山島主要的港口!

raw-image


沿碼頭邊的港墘路往南騎,很快的來到「大坑自行車道」,從大武路到大坑海景步道公園(義人溫文龍紀念碑),全長不到1公里,車道沿海濱而行鮮少行人,能欣賞壯闊的海灘及美麗的龜山島,算是一處自行車的秘境!

raw-image


接著來到「頭城濱海森林公園」這裡原本是頭城海水浴場,因烏石港擴建海流改變,海岸遭到侵蝕導致沙灘消失,因此而沒落,2015年整建後開放,公園內林木茂盛,是處良好的休憩場所!

園區中的「八角瞭望台」樓高四層,二樓後側還有向外延伸的戶外平台,造型獨特,登高遠望能遠眺龜山島及欣賞美麗的蘭陽平原!

raw-image


從八角瞭望台往南望去,是美麗的蘭陽海岸沙丘,近處是竹安溪口,遠方山海之交是北方澳鼻「龜蛇把海口」守護著蘭陽平原

raw-image


往北望,下方礫灘連接大坑自行車道,再過去是烏石港,遠方雪山山脈盡頭那顆三角形尖山,是三貂角海岸最明顯的地標--萊萊山,附近的馬崗海岸也是台灣陸地的極東!

raw-image


離開頭圍前往二圍途中,在頂埔路二段有一座很大的古厝,它是「頂埔林宅古厝」,屋主林朝宗早年曾在淡北首富林本源租館代為經營管理頭城租館之業務,是頭城地區很有名望的人!

古厝建於大正14年(1925年),座西朝東,正面朝向龜山島,傳統三合院建築,一進三護龍格局,正面七開間,中間圓型立柱,左右橫帶方柱展現,紅瓦屋頂,牆身基座以瓷磚舖面,通樑棟架、瓜筒及斗拱雕刻精美;另剪粘、交趾陶、花磚等色彩鮮豔,保有閩南及日式建築風格,古厝整體保存良好!

raw-image


「頂埔車站」於1937年5月1日設站,舊稱「頂埔乘降場」,兩座岸式月台以天橋連結,是一座無人管理的招呼站,小巧迷你,月台與平交道相鄰為其特色,除不時的火車經過外,顯得特別寧靜!

raw-image


跨過猴洞坑溪上的二圍橋就進入「二城」了,「二城」舊稱「二圍」,吳沙進墾噶瑪蘭所建立的第二個據點,以威惠廟為信仰中心,它也是蘭陽平原開漳聖王信仰的北界,「威惠廟」又稱作「二城王公廟」,建於嘉慶二年(1797年),主祀開漳聖王,1992年整建,廟裡仍保留日據時期的木雕彩牌、鑼桿、老照片等北管文物,值得一訪!

raw-image


經過頭城交流道來到國五高架橋下的「TBM空間活化園區」,當年開挖雪隧使用兩大一小隧道全斷面挖掘機(TBM),一台已報廢、一台淹沒在雪隧中。這裡陳展是挖導坑使用的小挖掘機,巨大的圓錐鑽頭向外,鑽頭直徑4.8公尺,清楚看到34具削刀,加上後面附屬機電設施、輸送帶等,全長將近100公尺,看起來非常壯觀!

raw-image


礁溪溫泉區舊稱「湯圍」、湯仔城、燒水溝,早在吳沙開墾噶瑪蘭時就被先民挖掘發現,築圍沐浴,稱為湯圍,我們沿中山路前行,右側有一座「礁溪地景廣場」可以停下來泡腳,只奈天氣太熱,未見燒燙溫泉!

raw-image


「台銀礁溪訓練中心」位於德陽宮對面,是座古老的日式建築,前身建於日據時期明治39年(1906年)的西山旅館,礁溪溫泉旅館的先驅,此中心是縣內現存罕見的日式庭園也是礁溪溫泉區僅存的日式旅社建築,見證了日據時期溫泉產業的開發,現作為台銀員工休憩、教育訓練、舉辦會議及活動場所,不對外開放,2002年12月24日公告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raw-image


礁溪「協天廟」是宜蘭最大的關帝廟,由於宜蘭、基隆一帶的漳州人稱關公為「協天大帝」,所以這座關帝廟就稱協天廟,較其他廟宇更為特殊的是,協天廟是由清朝皇帝親自頒敕建造的

「協天廟」建於清嘉慶9年(1804年),主祀關聖帝君,陪祀觀音菩薩、福德正神,初期只有茅屋3間,清同治6年(1867年),鎮臺使劉明燈提督巡查噶瑪蘭,便表請興建協天廟,民國57年重建,廟內供奉全台唯一的「蠶絲關公」,是協天廟的最大特色,也是台灣唯一祭祀關聖帝君先祖與關夫人像的廟宇!

raw-image


從礁溪國中左側小路上去,騎一段得子口溪左岸自行車道「得子口」閩南語唸做竹仔口,亦即位於竹林前面的意思。左遠方群山中那座三角形的山是礁溪鄉「鵲子山」,標高679公尺,台灣小百岳(084)之一,因其山形似日本的富士山,又有「礁溪富士山」之稱!

raw-image


到達三民橋對面那處聚落是礁溪三民村,即昔日的「三圍」,亦為今稱「三城」所在,再過去是有名的林美石磐步道

raw-image


得子口溪左岸自行車道出口在台9線「十六結橋」北端,宜蘭溪北地區除了很多「圍」(一~五圍、湯圍、柴圍、土圍、壯圍)之外,還有一結、二結、四結、六結、七結、十六結、三十九結等聚落,真是心有千千結!

raw-image


經過「得子口橋」前面這個區域屬三民村昔稱「番割田」聽說過去原住民從山上下來,經過中山路來到三民村的稻田裡割稻,所以就有「番仔路」和「番割田」的稱呼;另有一說「番割」是指往來原住民地區做生意的商人,這裡曾是那些商人的田地,走在鄉間聚落,一個地名都有一個故事!

raw-image


前行約300公尺看到一隻白鵝標誌的「礁溪鄉白鵝社區」,這裡沒有養鵝人家,但當地的鵝仔頭山,山形宛如趴睡的白鵝,日據時期日軍在那裡開鑿軍事坑道,村民曾進入洞內躲避空襲及颱風,逃過不少劫難,先民視白鵝為地方守護神,而以白鵝為村名;白鵝村舊稱「柴圍」,當年吳沙率眾進墾至此,以木柴築圍,故稱「柴圍」!

raw-image


礁溪鄉吳沙村,今稱「四城」,舊名「四圍」、「四結」,這個區域除四城車站外,還有吳沙故居、吳沙夫人墓、武暖石板橋等!

「吳沙故居」又稱「開蘭吳沙公廳」位於吳沙村北門巷內,嘉慶3年(1798年)吳沙過世,吳沙夫人繼承丈夫遺志、帶領其子吳光裔、吳化三人繼續開發至五圍(今宜蘭市一帶),後嘉慶7年1802年吳沙後裔選擇落居「四圍」!

「吳沙故居」設有公廳,故居周邊住的都是家族後人,日據初期日本政府為追緝「土匪」,公廳被燒毀僅存左右護龍,原公廳在大埕中間階梯處!

raw-image


現在所見的吳沙故居是大正10年(1921年)重建的樣貌,坐南朝北,為傳統的三合院形式,正身面寬五間,左右護龍面寬三間,同時使用土塊磚、石牆、磚牆作為建材,於正廳內供奉吳沙畫像,兩旁並有對聯「真成拓土無雙士,正是開蘭第一人」,2004年公告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raw-image


「吳沙夫人墓」離此不遠,在吳沙故居後方開蘭路上,吳沙夫人卒於嘉慶13年(1808年),臨終時囑咐子孫將其葬於宅後的田陌旁,東向與吳沙的墓陵(貢寮鄉仁里村)遙遙相對,這座是吳沙夫人與媳婦黃氏、劉氏合葬的墓,民國66年重修墓園,僅有墓碑是舊物!

宜蘭縣政府以吳沙夫人在吳沙逝世後持續帶領其子開墾蘭陽平原,對宜蘭漢人開拓史及漢人女性史深具意義,2024年11月1日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古蹟!

raw-image


四城車站設立於1921年,當時稱為「四結乘降場」,到了1942年車站改名「四結驛」,1963年鋼筋水泥站房完工,1964年改名「四城車站」,因為旅客稀少,2004年被降為甲種簡易站,最近因列為高鐵延伸線宜蘭段的選址之一而聲名大噪!

raw-image


接著前往離此不遠的「武暖石板橋」,因橫跨武暖港而得名,又稱為「四圍橋」,清代時是礁溪通往宜蘭的主要官道,石板橋最初由長4公尺、寬2.6公尺的六塊長條壓艙石,以二座石墩支撐三段石板所搭建而成,後來增寬橋面用水泥長柱將石板隔開,成為今日所見樣貌,2002年石橋重修後也在一旁規劃古蹟公園、二座渡船碼頭、候船亭,北邊則有武暖石橋頭福德廟,1999年公告為宜蘭縣定古蹟!

raw-image


橋畔還有一座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立「重修石橋捐款銀員碑」,捐款人中以吳姓最多。因質地堅硬,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raw-image


到達宜蘭橋北端右轉前往「宜蘭津梅磚窯」參觀,早在清領中葉即有宜蘭在地開始以土窯製造磚塊,迄日據時期日人古川氏發現北津、梅州一帶的土質極佳,於是在此設立磚仔窯,全盛時期宜蘭境內多達20多座磚窯廠,其中有8座設置於溪北津梅地區密度最高!

「津梅磚窯」興建於1938年是一座傳統磚造的目仔窯,共有十三目(因窯室一目一目、一室一室,故稱目仔窯,逐目上升,如階梯狀,故又稱「登窯」或「階梯窯」),占地約五分,其煙囪高達37公尺,底座直徑2.5公尺,全以磚塊砌成為其特色,民國70年水泥取代紅磚的地位,磚窯業逐漸走下坡終至結束營業!

「津梅磚窯廠」是縣內僅存的「目仔窯」,磚窯與煙囪結構保存完好,廠區還保留一段鐵軌,此地原規劃為國宅,因當地人倡議保存,因此於民國91年12月27日指定為縣定古蹟!

raw-image


經過宜蘭橋就進入宜蘭市區範圍,嘉慶7年(1802年)吳沙子嗣率眾進墾宜蘭市,宜蘭市舊稱「五圍」,也是吳沙進墾噶瑪蘭的第五個據點,直到嘉慶17年(1812年)設置噶瑪蘭廳通判,廳治設於五圍,宜蘭正式納入清朝版圖,我們沿中山路往前騎,到達舊城北路路口,這裡是昔日北門--「坎興門」所在!

raw-image


中山路是「噶瑪蘭城」十字大街的縱軸線與橫軸線新民路、文昌路交叉路旁就是「昭應宮」所在,也是舊城區的中心,是昔時官府張貼告示諭令之處,及民眾聚會場所!

「昭應宮」建於嘉慶13年(1808年)道光14年(1834年)於對街遷至現址,主祀媽祖,陪祀觀世音菩薩、水仙尊王、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廟宇採三進式,面寬三開間,從廟埕、三川殿、前庭、正殿、後庭到後殿,深達六十多公尺,其大木結構、細部木雕,石柱、石雕或門窗等皆保留道光年間物件,2006年5月3日三川殿、主殿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本廟最大特色:一為嘉慶17年(1812年)楊廷理奏請清朝皇帝敕建的廟宇、二為坐東朝西,廟門不面海、三為祭祀開蘭有功俗稱「三大老」名官,楊廷理(中)、翟淦(左)、陳蒸(右)著清代官服的木雕金身

據稱「昭應宮」於道光14年(1834年)位於對街時是「坐西朝東」,遷到現址時改為「坐東朝西」,堪輿師認為廟宇朝東,可物產豐富,若改西向則會科甲聯登,當時信徒和仕紳都認為後者才是地方最光榮的事,於是打破媽祖廟門朝海的慣例,改成背對海,果然在同治7年(1868年),宜蘭出了第一位進士楊士芳!

raw-image


「宜蘭醫院」又稱「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為昔日「噶瑪蘭廳署」所在地噶瑪蘭城植竹為城,環以九芎樹,故有「九芎城」之稱,週圍三里許(約今日舊城東、西、南、北街範圍內),長六百四十丈,南北相距一百八十丈,東西相距數亦如之,垣高六尺餘!

共有東西南北四門,分別為東門--「震平門」西門--「兌安門」南門--「離順門」北門--「坎興門」,均以八卦方位命名,城門名稱的中間字為「平安順興」,他不僅是宜蘭市民的吉祥問候語,所以噶瑪蘭城亦稱「平安順興城」!

raw-image


騎行至此今日行程圓滿結束,從頭城到宜蘭市走走停停使用七小時,約35公里,很輕鬆、很愉快,宜蘭是一座充滿歷史的地方,值得深入探訪體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漢隆的沙龍
24會員
61內容數
陳漢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2
沿淡水河右岸「金色水岸自行車道」往北騎,經過竿蓁林騎上前方陡坡就是淡水五虎崗的鼻頭崙,算是進入淡水市區!
Thumbnail
2025/08/12
沿淡水河右岸「金色水岸自行車道」往北騎,經過竿蓁林騎上前方陡坡就是淡水五虎崗的鼻頭崙,算是進入淡水市區!
Thumbnail
2025/07/03
冬山河位於冬山及五結地區是宜蘭著名的景區,沿途人文自然景觀豐富,並有生態綠舟、冬山河親水公園、國立傳藝中心及三奇美徑、五十二甲溼地等景點,今天我們計畫沿冬山河自行車道來一趟輕旅行!
Thumbnail
2025/07/03
冬山河位於冬山及五結地區是宜蘭著名的景區,沿途人文自然景觀豐富,並有生態綠舟、冬山河親水公園、國立傳藝中心及三奇美徑、五十二甲溼地等景點,今天我們計畫沿冬山河自行車道來一趟輕旅行!
Thumbnail
2025/06/06
匆匆兩日「花東三小橫」已近尾聲,進入東河小鎮(1340、台11+131.5K)用完午餐,續沿海岸公路南下前往台東,這段路全程約36公里!
Thumbnail
2025/06/06
匆匆兩日「花東三小橫」已近尾聲,進入東河小鎮(1340、台11+131.5K)用完午餐,續沿海岸公路南下前往台東,這段路全程約36公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2023-12-1 臺北市 將行李先行送到松山的宿點之後,往回半車半走先來到今日的第一站「艋舺啟天宮」,因為啟天宮位於巷子內,所以對著google地圖稍微的找了一下,便順利到達。 在上香的時候,發現啟天宮內部的建築結構非常特別,有種站在戲台上的感覺,並且,這也是整個旅途中,第一個有黑令爐的宮廟。
Thumbnail
2023-12-1 臺北市 將行李先行送到松山的宿點之後,往回半車半走先來到今日的第一站「艋舺啟天宮」,因為啟天宮位於巷子內,所以對著google地圖稍微的找了一下,便順利到達。 在上香的時候,發現啟天宮內部的建築結構非常特別,有種站在戲台上的感覺,並且,這也是整個旅途中,第一個有黑令爐的宮廟。
Thumbnail
生活在雙北這個區域好幾年,從讀書的多數時間都在這裡,但是很少人知道在這個區域裡有一座百年老城的存在, 就是---臺北府城 這座古城當初建立的位子在大稻埕和艋舺(萬華)之間的平地。這座城1884年完工,但1904年就已經被拆除大部分城牆,五座城門裡留下四座保留到今天。   打開捷運地圖就可以很
Thumbnail
生活在雙北這個區域好幾年,從讀書的多數時間都在這裡,但是很少人知道在這個區域裡有一座百年老城的存在, 就是---臺北府城 這座古城當初建立的位子在大稻埕和艋舺(萬華)之間的平地。這座城1884年完工,但1904年就已經被拆除大部分城牆,五座城門裡留下四座保留到今天。   打開捷運地圖就可以很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新莊有一個港口,曾經一度繁華,在那段繁華的時間裡,他是北臺灣最熱鬧的商港。 新莊是臺北盆地的第一個內港,說那時有成千上百的船隻停泊在新莊港,一度被稱作「一府二鹿三新莊」。 這些往來新莊的人們,在港口附近居住、貿易,逐漸形成一條長長的街道,那是距今三百年前的事情。
Thumbnail
新莊有一個港口,曾經一度繁華,在那段繁華的時間裡,他是北臺灣最熱鬧的商港。 新莊是臺北盆地的第一個內港,說那時有成千上百的船隻停泊在新莊港,一度被稱作「一府二鹿三新莊」。 這些往來新莊的人們,在港口附近居住、貿易,逐漸形成一條長長的街道,那是距今三百年前的事情。
Thumbnail
台灣在繁忙的城市沙漠也有一席的綠洲,就跟著直覺走就會走到屬於這裡的秘境,這是城市浪人曾說過的 在城市迷茫過客 台北的霓虹閃爍、城市的高聳、人群的壅擠、商店的喧囂,讓我這個鄉巴佬踩在十字街頭頭暈傳向,要不是上課的緣故,我也不太會馬路間穿梭,老姜倒是習慣快步調生活, 0km山物所 療
Thumbnail
台灣在繁忙的城市沙漠也有一席的綠洲,就跟著直覺走就會走到屬於這裡的秘境,這是城市浪人曾說過的 在城市迷茫過客 台北的霓虹閃爍、城市的高聳、人群的壅擠、商店的喧囂,讓我這個鄉巴佬踩在十字街頭頭暈傳向,要不是上課的緣故,我也不太會馬路間穿梭,老姜倒是習慣快步調生活, 0km山物所 療
Thumbnail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Thumbnail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Thumbnail
補一下初二雲林遊記,離開武德宮後,決定隨意走走,看了google發現土庫有老街便往土庫前進。 在前往土庫的路上,發現有間源順芝麻觀光工廠,便來瞧瞧。
Thumbnail
補一下初二雲林遊記,離開武德宮後,決定隨意走走,看了google發現土庫有老街便往土庫前進。 在前往土庫的路上,發現有間源順芝麻觀光工廠,便來瞧瞧。
Thumbnail
遲遲沒有開文,因為想查查梧棲老街的建築歷史,結果一查,查到百年廟宇傳承,查到第一個日式古蹟民宿在梧棲,活化古蹟經驗更新昔日海港風光,原來大年初二的塞車,自由順心走入一個跨時代的古蹟建築之旅。
Thumbnail
遲遲沒有開文,因為想查查梧棲老街的建築歷史,結果一查,查到百年廟宇傳承,查到第一個日式古蹟民宿在梧棲,活化古蹟經驗更新昔日海港風光,原來大年初二的塞車,自由順心走入一個跨時代的古蹟建築之旅。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濱海的頭城老街和周邊景點,包括文學巷,開蘭媽祖廟,康灩泉故居,盧纘祥居所和李榮春文學館。適合全家一起來,尤其是適合孩子的「戶外教學」,文學的、歷史的、書法的,真的太超值,來宜蘭(頭城)一定要來走上一遭啊!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濱海的頭城老街和周邊景點,包括文學巷,開蘭媽祖廟,康灩泉故居,盧纘祥居所和李榮春文學館。適合全家一起來,尤其是適合孩子的「戶外教學」,文學的、歷史的、書法的,真的太超值,來宜蘭(頭城)一定要來走上一遭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