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如一面鏡子,若塵埃層層覆蓋,便模糊不清,照不出真實的世界;若能時常拂拭,保持澄明,那麼無論身處何境,眼前都能見到光明。所謂「心若無塵,處處皆光明」,其實不是要人逃避生活的困難,而是提醒我們:若能讓心境保持純淨,就算現實再紛雜,也能從中尋得安然。

我們生活在一個極易生塵的環境裡。資訊不斷湧來,人際紛擾,責任、期待、比較、焦慮……這些如同無形的灰塵,不斷地落在心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生活真正擊倒,而是被心裡積壓的「塵」困住了。當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或陷入過去的懊悔、未來的憂慮時,便等於讓塵霧遮蔽了內心的光。
要如何讓心不生塵?關鍵在於「覺察」與「放下」。覺察,是認真看見心中生起的情緒與雜念,而不急於否認或抗拒。就像打開窗子,看見灰塵在陽光裡飄浮,我們明白它的存在,卻不需為此憂慮;只要耐心清掃,空氣終會變得清澈。 放下,則是一種選擇。不執著於不必執著的東西,不攀附於一時的榮辱與得失。當我們明白許多糾纏只是暫時的幻影,便會懂得輕輕放下,留給自己更大的空間與自在。
有一位朋友,曾因職場的競爭與壓力而夜不能寐。他總覺得自己不如人,總怕落後、怕失去。日子一久,他整個人都沉重不堪。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中散步,看見陽光穿過樹葉間的縫隙灑下,光影斑駁卻靜美無比。他忽然明白:其實世界並沒有要與他為敵,那些壓力與比較只是自己心中的塵。若能放下無謂的較勁,專注於當下,他依舊能擁有光明。那一刻,他學會了「心若無塵」的力量。
生活裡的光明,不在遠處,而在每一個簡單的片刻裡。清晨的一縷陽光、街角的笑聲、一頓溫熱的晚餐,都是光的展現。若我們的心被塵掩住,再多的美好也無法看見;若我們能拂去心塵,就會發現原來光明一直都在。
當然,「心若無塵」並非意味著心中一塵不染,沒有任何念頭與情緒。人活著,本就會有喜怒哀樂,會有煩惱與牽掛。所謂「無塵」,更接近於「不讓塵主宰自己」。塵來時,我們看見它、認識它,再把它放下。如此,塵不能遮蔽心鏡,我們仍能看見光明。
若能常常自省,時時清掃內心,那麼就不會被怨恨纏繞,不會因執著而受困。久而久之,我們的心會愈加澄澈,也更能在逆境裡看見希望。即使前路黑暗,內心也能自發出光。這樣的光,不是來自外物,而是來自內在的平靜與智慧。
「心若無塵,處處皆光明」不僅是一句人生感悟,更是一種實踐的生活態度。當我們能以清明之心面對世界,那麼無論是在繁華都市的喧囂,或是在孤寂夜裡的寂靜,心中都能自成光亮。
或許,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心靈無塵、眼中有光。當你能在平凡日子裡感受到光明,那才是真正的安穩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