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租屋市場,為何讓人難以「心安心定」?(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8 分鐘

臺灣租屋市場根本是「房東租客互相提心吊膽、充滿不安不定的生存遊戲」

近五年租賃糾紛層出不窮,租客擔心房子會隨時被收回、租金忽高忽低,房東則怕遇到拖租、破壞、刁難租客,雙方都活在焦慮與「不安不定」中。文化上重購輕租、政策偏向購屋、房源品質參差,加上互信崩解,讓租屋市場永遠無法成為租客「穩定、安心的家」,更別說房東也根本無法「躺著收租」。

大禾邸家-臺灣租屋市場,似乎無法讓人「心安心定」(上)

大禾邸家-臺灣租屋市場,似乎無法讓人「心安心定」(上)

🌾這個市場,本來就還沒準備好讓人心安心定下來。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調查,有43.9%的民眾遇過租屋糾紛,數據換算等同每2.3人就有1人發生過租房爭議。另外,觀察近十年臺灣地方法院的民事訴訟統計,以及鄉鎮市區公所受理的調解案件,不論是進入訴訟或調解程序,最常見的三大類型長期集中於:「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與「房屋租賃糾紛」

 

從歷年資料來看,「債務不履行」長年穩居首位,每年終結件數平均超過六萬件,顯示民間借貸關係普遍且爭議頻繁;其次為以車禍糾紛為主的「損害賠償」,平均每年約三萬件,反映交通問題長期存在;第三則是「房屋租賃糾紛」,年均約四千件,且近五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5年第一季的案件數甚至較2024年同期增加了20%,顯示租屋爭議有擴大之勢。常見爭點包括押金返還、租金拖欠與提前解約等問題。

 

這些數據輪廓勾勒出臺灣民事糾紛的現實樣貌,也反映出這三大類問題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尤其是近五年持續攀升的「房屋租賃糾紛」,表面上看似簡單的租賃行為,實則隱藏著龐大的不確定性與風險,讓租屋市場似乎難以真正讓人「心安心定」

那麼,為何「房屋租賃糾紛」近五年持續攀升?

在探討原因前,我們先釐清何謂「糾紛」:

「糾紛」,指雙方或多方在利益、權利、義務等問題產生爭執、衝突,且無法自行協調,必須透過交涉、調解或訴訟解決。

 

常見原因包括:

利益衝突 —— 各自追求自身利益,難以妥協。

例:房東想提高租金以賺取更高收益,租客希望維持原租金以降低開支。

 

權利義務認知或理解不同 —— 對責任、權利理解不一,期待落差大。

例:冷氣壞了,租客認為房東應負責修理,房東則認為是租客長期未清洗濾網導致損壞。

 

立場不一致 —— 基於不同角色、需求或目標,對同一件事看法南轅北轍,即使無直接利益衝突,也難找到共識。

例:房東希望以短租因應市場變化,租客則想簽長約以確保居住穩定。

 

價值觀差異 —— 對「公平」、「合理」的標準不同。

例:房東認為押金扣除部分用於小修繕理所當然,租客認為房東應自行吸收正常耗損費用。

 

約定不明 —— 合約內容不清或事前未談妥細節,事後認知分歧。

例:未載明能否養寵物,租客養了貓狗後引發爭議。

 

法規灰色地帶 —— 規範不足或解讀空間大。

例:頂樓加蓋出租是否合法,雙方對法令解讀不同,各有立場。

 

溝通不良 ——無法好好溝通,各說各話,誤解越積越深。

例:修繕進度房東說已找人處理,租客認為拖延怠惰,雙方爭執升溫。

 

人性因素 —— 情緒、猜疑、不信任等使衝突升高。

例:租客懷疑房東偷進屋內檢查,房東覺得租客無理取鬧,彼此敵意加深。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推動「房屋租賃糾紛」持續攀升的關鍵因素:

 

✅ 租屋需求大幅增加

房價持續攀升,許多年輕人與新家庭無法負擔購屋,租屋成為主要選擇。租屋人口及租賃交易規模不斷擴大,自然帶動更多糾紛產生。

 

✅ 租賃型態多元複雜

短租、分租、轉租等多種租賃模式增多,租賃雙方角色及權利義務變得模糊,糾紛風險增加。

 

臺灣租屋市場正處於快速變動與多元化的階段,社會心態與雙方期待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因素疊加,讓「房屋租賃糾紛」在近五年持續攀升,租屋市場也因此難以真正讓人「心安心定」

 

🌾租屋市場的問題,遠不只是「糾紛」本身。

 

這些年來,「房屋租賃糾紛」數據持續上升,表面看似是出租賃雙方的衝突變多了,但更深層、更根本的原因,其實來自於市場本質的脆弱:它難以真正讓人「心安心定」。

租屋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穩定」,因而讓人感到「不安不定」、缺乏安全感。

 

那麼,什麼是「穩定」呢?

 

所謂「穩定」,是指事物維持在可預期、可掌握的狀態,不輕易出現劇烈波動或變化。「穩定」意味著一種安全、平和,風險與不確定性極低的狀態。就像我們說「生活穩定」,指的是生活沒有太大的起伏,一切按部就班進行,沒有意外,沒有煩憂,事情怎麼發展、會發生什麼,都在掌握之中。當生活穩定,我們才能專注於目標,安心規劃未來。

 

網路上對租屋市場的問題早已有不少討論,絕大多數也都點出「不穩定」這三個字,但往往僅是輕輕帶過。大家都知道有問題,卻鮮少有人說清楚、不敢深談,更遑論真正有心或有力去改變現況。

 

在談「到底是什麼不穩定、為什麼讓人沒有安全感」之前,不妨先想想看:「不穩定」會帶來什麼影響?

 

正如古人所說: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事」不穩,生活自然難穩。居住不穩定,生活的根基也跟著搖晃。當「家事」變得不穩定,對生活的影響往往超出人們的想像。

 

對租客而言,每一次搬遷,不只是換一個屋簷而已,還意味著適應新的環境、重新建立生活圈、人際網絡被迫重組,甚至連工作與孩子就學都可能因此受影響。當一個人老是提心吊膽、擔心房東會不會漲租、會不會臨時被要求搬離,他又怎麼可能在這個空間裡真正安心生活、規劃未來?

 

對房東而言,房客流動頻繁則是另一種折磨。找租客、簽約、點交、維修、整理……每一個步驟都耗費時間與精力,甚至還可能面對房屋受損、租金拖欠等風險。房東期待的是長期穩定、彼此尊重的租賃關係,但當每天被這些「家事」搞得心煩意亂,生活又如何安穩?

 

當市場本質不穩、雙方缺乏信任,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彼此都感到心累,反覆在招租與搬遷的循環裡打轉。居住不穩,生活難穩;生活難穩,心便不安。每一次搬遷與重新適應,對租客而言是生活的挫折,對房東而言則是管理的煩憂。這樣的惡性循環長期下來,不僅消耗個人心力,影響幸福感,更動搖了整個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租屋市場若無法提供一份最基本的穩定感,那麼不論政策如何調整、補貼如何加碼,都難以讓人真正「安居」。當租客與房東都無法安心,這個市場就註定無法成熟。

 

🌾那麼,租屋市場的「不穩定」究竟是什麼?

 

所謂租屋市場的「不穩定」,並不只是房東、房客之間條件談不攏這麼簡單,而是整個市場環境和運作秩序長期處於一種「缺乏透明」、「缺乏保障」、「缺乏信任」的運作狀態。這種狀態,不僅讓租客難以安心居住,也讓房東難以放心出租,最終導致雙方都陷入高度不確定與不安全的處境之中。

 

這並不是單一角色的責任,也不是某一方的錯,而是長年累積下來的結構性問題所造成的結果。要真正理解租屋市場為何總是讓人無法「心安心定」,就必須回到這些結構性的根源,一層一層拆解、一項一項還原。看似只是「不穩定」,實際上背後藏著一連串交織的結構壓力。從文化根源  → 制度缺口  → 市場結構  → 房源供給  → 關係失衡  → 心理後果這六個層次切入,可以清楚看見這些問題如何層層堆疊、相互強化,進而形塑出今日「租屋市場不穩定」的樣貌:

 

「文化根源」:重購屋、輕租屋的社會文化

 

「制度缺口」:政策偏重鼓勵,強制與否的兩難

 

「市場結構」:多為個人房東,管理分散

 

「房源供給」:優質房源稀少,空屋多、好房少

 

「關係失衡」:房東與租客之間缺乏有效緩衝與協調機制

 

「心理後果」:彼此不珍惜,互信崩解

 

這些問題看似各自獨立,實則環環相扣、層層連動。每一層的不穩,都為下一層的不穩埋下種子,最終造成今天這個彼此都難以安心的租屋市場。接下來,我們將依序深入說明每一層問題的內涵與影響。

 

🌾「文化根源」:重購屋、輕租屋的社會文化

 

在臺灣,「擁有房產」從來不只是一筆資產,它同時代表身份、底氣,甚至是心理上的安定支柱。從老一輩「有土斯有財」的價值觀,到近代社會對「住宅自有率」的崇高追求,「買房」早已超越純粹居住功能,成了保障人生、證明成就的具體象徵。

 

臺灣住宅自有率長年居高不下,背後不是單純的市場結果,更是一種深植人心的集體心理:「租屋被視為不穩定、不得已的過渡階段,唯有買房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哪怕面對高房價,許多家庭仍選擇傾盡資源購屋,因為對多數人而言,「房子」就是抵禦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通膨壓力、經濟前景不確定的環境下,房地產更被普遍視為抗通膨、保值甚至可望增值的避險工具。這股以「穩定」與「資產保全」為核心的購屋動機,持續推升買氣;相形之下,租屋市場長期被忽視、被邊緣化。想想看,當社會集體信念都在問「何時買?」而不是「怎麼好好租?」時,租屋制度怎麼可能健全?

 

更讓人憂心的是,社會上對「居住正義」的理解常出現偏差:有人把它簡化成「讓大家都買得起房」、「房價一定要大跌」,甚至主張「打到市場沒人敢投資才叫正義」。不少人以為「居住正義」是政府喊出來的口號;其實,它起源於民間與學界長期對居住不平等、租屋弱勢、資源分配不均等議題的關注與倡議。

 

(所謂的「居住正義」,應該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合理、安全、穩定、可負擔的居住選擇」重點不在於人人都買得起房,而在於人人都住得起、住得好、住得穩。)

 

然而,在民意壓力與輿論導向的推動下,政府也逐漸將「居住正義」納為政策口號,實際施政深受傳統「擁屋文化」牽動。多年來,政府將「住宅自有率」視為施政的KPI,並持續施以各種購屋友善措施:低利率貸款、提高貸款成數、延長還款年限、設置寬限期……無不指向「住者有其屋」的購屋導向。相較之下,租屋制度的健全、權益保障、資訊透明、契約標準化、租賃稅制合理化等面向啟動較晚、力道不足,使租屋市場長期處於灰色地帶與制度弱勢。

 

租屋本質上是人類居住的一種必然形式,尤其在階段性需求(就學、就業、過渡居住)與財務選擇(資金配置、投資彈性)情境中始終存在。然而在臺灣,它長期處於「自然發生、缺乏制度保障」的狀態:多靠私下協議、資訊不透明、稅務不完整、糾紛處理難。

 

「租屋一直存在」,但長期「自生自滅」,直到2018年起施行的《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簡稱租賃專法),臺灣才正式擁有以租賃住宅市場為主體的專法架構,並逐步透過包租代管、租服業管理、稅負優惠等方式,嘗試把租屋從灰色市場拉回制度化軌道。雖稱起步,仍是關鍵里程碑。

 

可見,「重購輕租」的文化其實與政策背後的制度設計彼此交織、相互強化:制度的偏頗鞏固了文化的偏見,文化的導向又使制度改革難以深入。最終形成一個僵化的惡性循環:租屋始終難以被視為一種穩定、可長期投入的生活方式,反而更加鞏固「租屋只是過渡、買房才安心」的社會共識。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不僅租客對所住之屋缺乏歸屬與信任感,房東也傾向將出租視為短期收益工具,而非長期經營的責任。結果是:租客不珍惜所住空間(反正早晚要搬),房東不敢投入維護(擔心成本回收或租客破壞),雙方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缺乏對空間與關係的經營意願。當文化不鼓勵長住、制度又缺乏保障,租賃雙方對這段關係也就缺乏珍惜感,互信基礎自然逐漸崩解。

 

久而久之,租屋關係變得脆弱而短暫,「不穩定」不再只是制度或市場的結構問題,更成為一種集體心理狀態的寫照。這股普遍的不安與焦慮,又進一步驅使更多人逃離租屋、擠向購屋,形成不斷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愈多人逃離租屋、擠進買房,市場自然不會重視租屋品質,優質房源也只會愈來愈稀缺,租屋市場就愈難改善、愈加脆弱。

 

更諷刺的是,在資金氾濫推升房價的當下,臺灣的住房市場對許多人來說,逐漸陷入「買不起、租不好、租不起」的三重困境。即便對租屋感到無奈,許多人仍只能選擇繼續租下去,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別的選項。

 

🌾「制度缺口」:政策偏重鼓勵,強制與否的兩難


先前在「文化根源」中已談到臺灣社會長期存在「重購屋、輕租屋」的文化,這裡再補充說明,為什麼臺灣的買房政策會比租屋政策更早推出、也更完善且容易落實?

擁屋文化深植人心,政策自然向「買房」傾斜

臺灣長期受「有土斯有財」觀念影響,買房被視為人生重要目標與財富保障。相較之下,租屋往往被看作過渡或不得已的選擇,這讓政策設計的優先順序自然傾向購屋。


 

買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效果大

房地產是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購屋行為能帶動建築業、金融業與各類相關產業,直接拉動 GDP。反觀租屋市場,對經濟的直接拉動效應相對有限,因此買房政策更受政府重視。(別忘了房屋買賣的交易稅收可是政府的大筆進財!)


 

✅ 租屋市場資訊不透明,難以建立完善制度

租屋屬於私權行為,契約多半未登錄或報稅,市場資訊長期黑市化,讓政府無法掌握真實數據。相比之下,房屋交易有明確的登記制度、產權清楚,政府能輕易掌握資訊並制定可落實的政策。白話一點說,租屋市場資訊政府「想管也管不到」。


 

✅ 利益結構導向購屋政策

臺灣的財團、建商、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都與賣房、建房、貸款有高度利益關聯,形成成熟的利益鏈。購屋政策牽動經濟與金融體系,自然獲得政治支持。相對地,租屋政策常涉及房東(既得利益者)報稅等敏感議題,阻力更大。


 

✅ 租屋族缺乏集體發聲力量

購屋族與建商、銀行組成龐大的利益與需求共同體,推動政策相對容易;而租屋族群則分散、流動性高、社會地位偏弱勢,缺乏統一發聲的平台,對政策的影響力相對薄弱。


 

✅ 買房政策執行難度較低

買房屬一次性交易,登記與金融手續相對明確;租屋市場卻更複雜,牽涉短期合約、糾紛頻繁與稅務查核困難。白話說,買賣房政府掌握得住,就能逼著你乖乖照規矩走。


 

此外,考量租屋市場的現實狀況,政府及租賃相關公會也清楚以下現實困難,因此對租屋相關政策總是謹慎推動或甚至反對:

 

租約變動性高、難以掌握

房屋租賃屬私權行為,契約不一定要書面或登記,租期短、變動頻繁,轉租、解約、變更契約等行為都難以全面監控。


 

✅ 擔心製造房東與房客對立

有些政策需透過檢舉機制才能落實,但這容易讓租賃雙方關係緊張,不利租賃穩定,甚至影響租客權益。


 

✅ 稅負成本轉嫁問題

租屋政策多與稅收相關,房東若因稅負增加而調漲租金,租客恐成為最終負擔者;甚至可能降低房東出租意願,影響市場供給。


 

✅ 年邁房東比例高

許多房東年事已高,不熟悉政策與流程,若未落實恐被裁罰,容易衍生誤會與對立。若委託代辦,則需增加額外費用,最後仍會轉嫁至租金。


 

不過,任何新政策上路,都必然有過渡期。政府與民眾都需要時間磨合、熟悉流程,不可能立刻讓所有人滿意,難免伴隨爭議與批評。當初「不動產交易(買賣)實價登錄」上路時,也曾歷經同樣的陣痛。

 

然而,雖然租屋政策起步較晚、推動也更困難,但政府近年仍陸續推出了一些租屋相關制度,試圖補上長期存在的政策缺口。依現行制度的功能與目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大方向:

補貼措施

旨在減輕租屋成本、提升租屋市場供給:

 

「租金補貼」

政府提供中低收入戶、弱勢族群、青年家庭每月租金補助,以降低租屋負擔。

例:「300 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

 

「社會住宅包租代管」

房東將房屋交由得標的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業者,業者負責管理與出租,政府則提供房東稅負優惠並「補貼業者管理費用」,以保障租客權益並降低糾紛。

 

管理法規(含稅務義務)

目的是讓市場運作更透明、合法,並落實稅務規範: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租賃專法)

為租賃住宅市場奠定專法基礎:規範包租代管制度與租賃住宅服務業管理、制定租賃契約範本、押金上限、資訊揭露、爭議調處管道,並導入相關租稅優惠;同時強化消費者保護概念於租賃關係中的適用範圍與精神。

 

「租金實價登錄制度」

目的在提升租金資訊透明度,利於租客比價、政府掌握市場。

目前「租金實價登錄」義務並非對所有人全面要求,僅特定對象須登錄,目前法律尚未強制一般自然人房東,僅鼓勵登錄,且違規處罰、稽核資源有限,實際登錄率偏低。資訊落差持續,使市場價格參考失真。

 

「租金所得申報(稅務義務)」

房東需依法申報租金收入並繳納租金所得稅;參與政府計畫(如公益出租人或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者,可享有稅負優惠,以鼓勵合法出租。理論上應透過租稅機制促進合法出租,實務上因查稅難度、租金現金交易普遍、房東擔心補稅,導致黑市化仍高。

 

租賃專業化

政府期望將租屋市場從過去「黑市化、零散、無保障」的狀態,轉變為專業化、透明化與制度化:

 

「推動合法租賃住宅服務業(包租代管業)」

「人必歸業,業必歸會」,從事租賃住宅管理人的專業人員,必須加入合法公司或商號;從事包租代管的公司或商號,須依法繳納營業保證金、加入各地方公會並取得會員資格,向地方政府登記並取得登記證,方可合法經營。

 

「租賃住宅管理人員」

必須參加訓練課程、通過測驗、取得證書,才能從事包租代管業務。

 

稅務誘因

鼓勵房東合法出租,並申報租金所得:

 

參與政府計畫(公益出租人或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者,可享稅負優惠(房屋稅、地價稅、所得稅)。政策邏輯是:以稅負減免作為誘因,吸引房東登錄、報稅,期望租屋市場逐漸脫離灰色地帶。

 

租屋相關政策及制度逐步建立,為何仍「失序」?

 

近年來,租屋相關政策雖逐步建立,補貼措施有了、法律規範也立了、稅務誘因也存在,初衷也可說立意良善,乍看之下似乎愈來愈完善。

但為何市場秩序依然混亂?問題的核心,往往卡在一種 「想遵守,卻怕吃虧」 的矛盾心態:  

  • 房東擔心:一旦合法化,恐增加稅負、受到更多管制或曝光房產資訊;
  • 租客害怕:擔心爭取權益反而失去租屋機會,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這種畏懼心理正反映出臺灣租屋相關政策雖有雛形,卻多停留在鼓勵、勸導層面,欠缺足夠的強制性、查核機制與執行資源,導致市場出現「看得到門,卻彷彿沒有真正要跨過去的門檻;規定寫在那裡,卻缺少讓人非遵守不可的規範力。」的怪現象,難以真正翻轉秩序。

 

最大漏洞:「租賃所得申報」

 

「租賃所得申報」是整個市場秩序中最具代表性的缺口。

雖然它屬於稅務政策範疇,但與租屋市場息息相關。依現行規定,房東出租住宅應依法申報租金收入並繳納稅款。然而現實卻是:

  • 許多租賃行為從未申報;
  • 政府缺乏有效查核與懲罰手段。

這並非單純的違法問題,而是制度沒有讓「誠實」變得有價值,「誠實」沒有回報,反而成為一種吃虧。於是市場長期被貼上「租屋黑市、地下化、不透明」的標籤。

 

荒謬的現實

  • 不申報的房東:風險低、回報高(可以少繳一筆稅、還省去麻煩)、環境默許(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許多房東都不報);
  • 誠實報稅的房東:反而面臨高稅負、低回報,甚至可能被稅務盯上。

如此荒謬的現實,讓「誠實」成為吃虧的代名詞,也難怪當政府呼籲房東申報租金時,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不要報!」並不是法規鼓勵逃稅,而是看穿法規沒有嚇阻力,才會選擇不報。

 

房東通常認為租金收入是自己的私事,不想讓政府知道,再加上擔心增加稅負(綜合所得稅、房屋稅、地價稅)、出售房屋時失去自用住宅優惠稅率(土地增值稅、房地合一稅400萬免稅額)、報稅程序繁瑣,甚至害怕被查稅,於是選擇逃避。

但這樣真的合理嗎?

為了自身利益,一句「我不要報!」既讓市場長期失序,造成更多風險與不信任,也讓房東自己活在「隨時可能被檢舉」 的不安之中。

 

恐懼,其實來自不了解

 

事實上,許多人從未仔細計算過自己的稅負狀況。

許多房東高估了自己的所得,或未意識到自己已退休收入不高,就算加上租金收入,可能仍未跨越下一個綜所稅級距,稅負不如想像嚴重。個人免稅額、扣除額、成本分攤、減免工具若善用,實際負擔可能相對有限。

然而,只是因為資訊落差與恐懼心理,他們選擇了規避。

 

(對於許多未來要售屋的屋主來說,根本不是在意每年所得提高多繳幾萬元的稅,而是擔心未來出售房屋時無法適用土地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自住」優惠稅率,所以寧願鋌而走險不報稅當出租黑戶。以「土地增值稅」來說,想要適用「一生一次」或「一生一屋」優惠稅率規定,就得分別在出售前1年內或前5年內,處於無「出租」的行為,才享有自用住宅用地的10%稅率。而房地合一稅的部分,交易前6年內無「出租」享400萬元的免稅額,超過部分按最低稅率10%課徵所得稅。換句話說,少繳一點所得稅根本不是重點,失去「自住優惠」才是真正的大事!)

 

講得更直接一點,如果真的擔心稅負過重、怕影響未來賣屋時的優惠,那不如就「不要出租、自己住吧」。既然選擇將房子拿來出租收租金,就應該坦然接受「報稅是義務、規劃是責任」

 

更棘手的兩難處境

 

更大的問題是:房東依法報稅後,這筆稅金成本最後會落到誰身上?

答案往往是:租客

當誠實經營帶來額外稅負,不少房東會選擇調整租金,間接將成本轉嫁給租屋族。這讓原本為了「正義與秩序」的改革,最後卻成為租客的負擔。

 

因此,依法報稅與強制執行之後,市場陷入一個更棘手的兩難:

  • 一方面,希望整頓市場、落實公平課稅,讓制度透明化(美其名讓租屋市場透明,實際上最大得利者還是政府有稅可收);
  • 另一方面,若沒有適當配套,稅負轉嫁一定助漲租金,讓弱勢租屋族更難生存。

而這樣的矛盾,加上既得利益者(房東?立法者?)不願改變,也說明了為何改革常常只是口號。因為只要動,就會動搖根本利益,並讓另一方付出更多代價。

 

那麼,如果你是政府呢?你會怎麼做?是否也陷入兩難?

 

租金真的需要擔心嗎?

 

房東因出租有所得而依法繳稅,本就是應盡的義務。稅負成本增加導致租金調整,其實也無可厚非,虧錢的生意沒人會做。但租金也不可能無限上漲,因為租金本質上是市場交易結果,是供需平衡下的合理價格,價格高得離譜,租客自然不會買單。

 

其實,不需要過度替租客擔心租金上漲。租客在挑選房子時,必然會先衡量自身能力與需求,能負擔多少、住什麼樣的房子,心裡都有一把尺。只要有一間房子,租客覺得物有所值,並且能與房東維持良好關係,他們往往會想辦法負擔得起租金,因為這是一種生活選擇與取捨。

 

另外,許多租客對「租金補貼」抱怨連連,常見理由包括「申請不到」、「房東不肯配合」、「申請了就被漲租」等。但話說回來,制度本身不完美或房東不給申請,難道就乾脆不爭取自身權益了嗎?

 

事實是:

  • 租金補貼確實能減輕負擔,符合資格就該積極申請。
  • 若房東不願配合,那就換一位肯配合的房東。
  • 沒有哪一間房子是非租不可,只要你有選擇權,就能反映出市場的真實力量。   

與其無止盡抱怨,不如理性看待、靈活應對。畢竟,真正穩定的租屋生活,從來不是等來的,而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我們不該一昧要求「租金絕不能漲」,而是要求漲價必須有道理、講信用、有溝通。一段良好的租賃關係,是建立在雙方信任與理解上的:

  • 房東不貪心、不漫天開價
  • 租客守信用、願意配合
  • 雙方透明溝通、關係穩定     

只有雙方都感到「值得」,這段關係才能持續長久。

 

這些話或許不好聽,也未必人人認同。但如果因為怕衝突、怕改變,就選擇沉默,那麼臺灣租屋市場的不穩定,將永遠無解。每一項新的政策、制度在初期都可能引發爭議與不滿,但制度的目的從來不是讓人立刻滿意,而是建立更可長可久的秩序與公平基礎。走出黑暗、走向光明面制度化,過渡期一定會有成本。但這正是市場成熟的必經之路。

 

不要再畏首畏尾了,市場會適應,制度會成熟,人也會習慣。唯有一起面對、一起調整,臺灣的租屋市場才有可能真正穩定、成熟,讓租房變成一種安心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時時不安的臨時過渡。

 

「早報早安心」

 

完全可以理解,許多房東明明知道該報稅,卻在反覆盤算後最後仍選擇「先不要報」。怕稅、怕麻煩、怕失去未來自住優惠稅率……總有無數理由說服自己。但還是想誠懇提醒:依法申報租賃所得,才能避免陷入愈滾愈大的補稅、罰鍰與風險中。

 

過去的觀念認為「繳稅會吃掉獲利」,但如今的現實是「繳稅已經成為房東的基本營運成本,也是為自己買安心」。財政部多次呼籲房東主動補報,只要在查核前補稅加計利息,就可免於處罰;若拖到被查到,則可能面臨連補帶罰的風險。

 

國稅局的查核工具近年也已大幅升級:

  • 導入資料整合與 AI 篩選模型,特別鎖定「多戶持有人」、「申報異常」、「出租熱區」(如捷運站、學區附近)等高風險對象。
  • 有案例顯示,房東持有 10 戶卻僅申報 1 戶租金,結果因水電用量比對露餡,最後連補帶罰。
  • 日前針對持有 10 戶以上及 5 戶以上的房東查稅,補稅比率皆超過 50%;接下來很可能會陸續查到 4 戶、3 戶甚至 2 戶的持有人。
  • 媒體也提醒,現金收租、租給親友、低報金額等,在大數據時代早已藏不住。

此外,政府手上其實已有不少「線索資料」可交叉比對,包括租金補貼、公益出租人、包租代管清冊、囤房稅等,這些都會回傳稅捐機關,要不要查、要不要追,主導權都在政府。


至於「報自住、實際出租」想保留未來售屋優惠稅率的做法,風險也愈來愈高。稽徵人員查核自住房地時,會比對水電瓦斯用量、門禁紀錄(汽機車etc進出紀錄、電梯磁扣進出紀錄)、管委會回函、就醫紀錄及生活跡證(外送、加油紀錄)等客觀資料,甚至直接詢問管理室,都可能成為稽徵佐證,別以為只看戶籍就算數。


現在市場上,愈來愈多租客需要申請補貼或報稅,不願配合的「不合法」房子愈來愈難出租,議價力也會下降。與其撐在灰色地帶,不如早點依法申報,心安心定,也睡得安穩。

 

「制度缺口」如不改善,將讓原本的市場結構問題「分散化的個人房東 + 不透明市場」被放大、無法改善,甚至讓租屋黑市化更嚴重。

 

下篇,將繼續深入探討「市場結構」、「房源供給」、「關係失衡」及「心理後果」等層面,並試著還原一個更完整的租屋市場全貌,看看這些因素如何層層堆疊,讓人難以真正「心安心定」。

 

若不正視這些深層問題,任何表面政策恐怕都只能治標,無法真正解決租屋市場的不安與失序。

 

以下未完待續……

 

(儘管租屋市場存在各種問題,但指出這些並非徒增恐慌,而是希望大家看到改善的契機。現實中仍有許多好房東、好租客與優質環境,期待臺灣租屋市場愈來愈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禾邸家
209會員
67內容數
「大禾」以「生活的樞紐及搭橋者」為使命, 分享房地產資訊、見解, 及多元的生活訊息、知識, 打造大禾(住好)、租禾(租好)、呷禾(吃好)等系列, 滿足每個人對品質生活的不懈追求。 更致力於「共好」的實踐, 讓來過「大禾」的每個人心安心定, 享受大好品質生活。 「大好在這,在這住好!」
大禾邸家的其他內容
2025/08/20
租客的日子,全是將就與妥協換來的殘喘。住得太好,荷包吃緊;住得太差,連牆壁發霉都要自己忍。水壓忽冷忽熱、樓上半夜跳鄭多燕、房東一句「親戚要住」就得搬家。繳租金像燒香拜佛,求個屋主不亂漲、不亂來。但偶爾也會遇到佛系房東、屋況乾淨、交通方便,才覺得:「啊,這才像個家。」但這樣的運氣,像中樂透。 租客心
Thumbnail
2025/08/20
租客的日子,全是將就與妥協換來的殘喘。住得太好,荷包吃緊;住得太差,連牆壁發霉都要自己忍。水壓忽冷忽熱、樓上半夜跳鄭多燕、房東一句「親戚要住」就得搬家。繳租金像燒香拜佛,求個屋主不亂漲、不亂來。但偶爾也會遇到佛系房東、屋況乾淨、交通方便,才覺得:「啊,這才像個家。」但這樣的運氣,像中樂透。 租客心
Thumbnail
2025/08/06
許多人嚮往當包租公/包租婆,認為可以輕鬆收租,坐享被動收入。然而,現實卻是充滿挑戰,從發布廣告到處理惡租客,房東需處理租客拖欠房租、房屋損壞、鄰居糾紛等問題,更需面對稅務風險及房屋空置等壓力。文章詳細描述了房東可能遭遇的八個階段,並建議房東尋求專業協助、檢討出租策略及照顧身心健康。
Thumbnail
2025/08/06
許多人嚮往當包租公/包租婆,認為可以輕鬆收租,坐享被動收入。然而,現實卻是充滿挑戰,從發布廣告到處理惡租客,房東需處理租客拖欠房租、房屋損壞、鄰居糾紛等問題,更需面對稅務風險及房屋空置等壓力。文章詳細描述了房東可能遭遇的八個階段,並建議房東尋求專業協助、檢討出租策略及照顧身心健康。
Thumbnail
2025/07/23
本文探討房地產投資中容易被忽略的「租賃管理」的重要性,並說明良好的租賃管理如何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和資產保值,以及如何建立房東與租客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文章強調「租賃管理」不只是單純的收租,而是需要投入心力、持續學習與經營的一門事業,並呼籲房東應重視租賃管理,以確保長期穩定的收益和安心持有房產。
Thumbnail
2025/07/23
本文探討房地產投資中容易被忽略的「租賃管理」的重要性,並說明良好的租賃管理如何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和資產保值,以及如何建立房東與租客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文章強調「租賃管理」不只是單純的收租,而是需要投入心力、持續學習與經營的一門事業,並呼籲房東應重視租賃管理,以確保長期穩定的收益和安心持有房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探討日本房地產市場現況及泡沫經濟、少子化對房產價值的影響,並指出房地產價值主要來自鄰近的經濟活動。文章呼籲臺灣的購房者應當關注地區的經濟活力和未來發展潛力,而不僅僅看重房價。
Thumbnail
本文探討日本房地產市場現況及泡沫經濟、少子化對房產價值的影響,並指出房地產價值主要來自鄰近的經濟活動。文章呼籲臺灣的購房者應當關注地區的經濟活力和未來發展潛力,而不僅僅看重房價。
Thumbnail
台灣的房地產投資,過去幾年來,無論什麼樣的政經環境或是國際情勢,通通只有上漲這個選項,於是乎越來約多人加入炒房行列,但這也讓貧富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世代對立! 勳仔本身雖然也有房產,不過主要以自用為主,讓勳仔來聊聊台灣的房地產投資,並且幫年輕世代發點聲吧!
Thumbnail
台灣的房地產投資,過去幾年來,無論什麼樣的政經環境或是國際情勢,通通只有上漲這個選項,於是乎越來約多人加入炒房行列,但這也讓貧富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世代對立! 勳仔本身雖然也有房產,不過主要以自用為主,讓勳仔來聊聊台灣的房地產投資,並且幫年輕世代發點聲吧!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臺灣住宅市場的「地區分化」與「貧富差異」對「空屋」問題造成影響。此現象反映了城鄉間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且貧富差距逐漸凸顯。文章分析了高空屋率可能的原因:為下一代囤房、低租金報酬率、房屋出租麻煩、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為了規避稅賦、高老舊住宅比例等。高空屋率對社會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改善。
Thumbnail
在台灣,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是許多家庭的夢想。然而,隨著房價的飆升,這個夢想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相反地,在鄰近的日本,房價相對較低,但許多人仍選擇租房。這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為什麼日本人不買房? 台灣與日本房價比較 台灣房價現狀 台灣房價在近年來快速上升,特別是在台北等大都市。根據統計,
Thumbnail
在台灣,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是許多家庭的夢想。然而,隨著房價的飆升,這個夢想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相反地,在鄰近的日本,房價相對較低,但許多人仍選擇租房。這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為什麼日本人不買房? 台灣與日本房價比較 台灣房價現狀 台灣房價在近年來快速上升,特別是在台北等大都市。根據統計,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寧願每月花費2萬租房,而不是每月付差不多的金額買房?在台灣這個房價持續高漲的國家,這個問題引發了很多討論。不論你是租房派還是買房派,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探討買房和租房的優缺點,幫助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寧願每月花費2萬租房,而不是每月付差不多的金額買房?在台灣這個房價持續高漲的國家,這個問題引發了很多討論。不論你是租房派還是買房派,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探討買房和租房的優缺點,幫助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Thumbnail
在臺灣的住宅市場中,許多房東都面臨著「低租金報酬率」的問題。本文探討了影響租金報酬率的各種因素,包括每月租金、房屋總價、持有房屋期間支出的相關費用、取得房屋時的成本及其他花費,以及房貸利息。通過全面分析,房東可以更好地理解「低租金報酬率」的根本原因。
Thumbnail
在臺灣的住宅市場中,許多房東都面臨著「低租金報酬率」的問題。本文探討了影響租金報酬率的各種因素,包括每月租金、房屋總價、持有房屋期間支出的相關費用、取得房屋時的成本及其他花費,以及房貸利息。通過全面分析,房東可以更好地理解「低租金報酬率」的根本原因。
Thumbnail
臺灣房地產市場出現的高房價現象一直引起廣泛討論。本次深度探討高房價的原因,包括賣方成本和資金等多層次複雜原因。
Thumbnail
臺灣房地產市場出現的高房價現象一直引起廣泛討論。本次深度探討高房價的原因,包括賣方成本和資金等多層次複雜原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