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理財書雖然角度各異,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就是幾條「通用法則」:少花錢、多存錢、持續投資。當我們嘗試把這些方法放進自身的生活情境時,往往會意識到:並不是每一種方法都適合所有人。因為財富所處的階段不同,理財策略也應該有所差異。
Nick Maggiulli 在新書 《The Wealth Ladder》 中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財富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段分階段的旅程,每一個階梯都需要不同的策略。
在書中,他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職業選擇、風險判斷,以及如何看待支出、儲蓄和投資。他提醒我們:財富的差別,並不在於誰更努力工作,而在於誰能將時間與精力集中在正確的方向上。《The Wealth Ladder》最大的價值,正在於幫助讀者先辨認自己處於哪個階梯,再採取最合適的行動。
六個財富階梯
Maggiulli 將淨資產劃分為六個等級,每一級大約相差十倍,並對應到不同的「自由」:
- Level 1:Paycheck-to-Paycheck(小於 1 萬美元 ≈ 30 萬台幣)
任務:生存,避免債務。
自由:能準時支付帳單,不被債務拖垮。 - Level 2:Grocery Freedom(1–10 萬美元 ≈ 30–300 萬台幣)
任務:快速累積本金,提高收入。
自由:購買日常用品時不再斤斤計較。 - Level 3:Restaurant Freedom(10–100 萬美元 ≈ 300–3000 萬台幣)
任務:穩健投資,建立穩定的現金流。
自由:可以隨意挑選餐廳,而不必看價格。 - Level 4:Travel Freedom(100 萬–1000 萬美元 ≈ 3000 萬–3 億台幣)
任務:讓資產報酬能長期覆蓋生活。
自由:能自在旅行,隨心安排行程。 - Level 5:House Freedom(1000 萬–1 億美元 ≈ 3 億–30 億台幣)
任務:資產自動化與保障。
自由:有能力購買理想的居住環境。 - Level 6:Impact Freedom(超過 1 億美元 ≈ 30 億台幣以上)
任務:思考如何影響社會、進行傳承。
自由:財富超越個人需求,轉向社會影響力。
這個框架讓人第一次清楚看到:不同資產等級,重點完全不同。
最常見的錯誤,就是「錯配」——例如還在 Level 2,就過著 Level 3 的餐廳自由生活;或在 Level 3,就想要過 Level 4 的旅行自由。這樣的消費會拖慢甚至逆轉財富累積。
與其他書籍的呼應
在閱讀《The Wealth Ladder》時,我也想到其他幾本能與之對話的書:
- 《低成本生活》:可以理解為一種「降階策略」。它提醒我們,即使資產升級,也要保有 Level 1 的低成本生存力,避免錯配消費,這能幫助你更快往上。
- 《如何吃掉一頭大象》:書中虛構外賣員的故事,展現了從底層翻身的可能性,呼應了財富階梯的低層經驗。
- 《稀缺》 與 《貧窮的本質》:幫助我們理解 Level 1 的困境,解釋為什麼資源有限的人更容易陷入「貧窮陷阱」,以及如何避免。
- 《持續買進》:這本作者的暢銷書,其實更適合已經站在 Level 3 的讀者,因為那時候的重點才是「穩定投資、持續買進」。
從這些對照可以看到,不同階梯的人適合讀的理財書其實不同。
找到你的階梯,再選書、選策略
《The Wealth Ladder》帶來的最大啟發,是讓我們看見財富並不是一條通用道路,而是一段分層的旅程。每個階梯都有任務,也有陷阱。
它提醒我們:理財策略沒有萬用法則,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對應正確的策略。
同樣地,理財書也應該「對號入座」。
- 如果你在 Level 1,或許《低成本生活》《稀缺》能幫助你建立生存力,避免陷阱。
- 如果你在 Level 2,《The Wealth Ladder》會給你框架與方向。
- 如果你在 Level 3,《持續買進》則能幫助你堅持投資,保持穩健。
真正的理財智慧,不只是學習存錢或投資,而是找到對應自己階梯的書與方法,然後忠實實踐。
如果你對這樣的閱讀與觀察感興趣,歡迎加入我的 方格子沙龍〈策略敘事坊〉。這裡有三個房間,從不同角度陪你思考與實踐:
- 策略敘事|天賦寫作 × AI協作 × 人生策略
- 柔性力量|自我覺察 × 內在韌性 × 柔性思維
- 思想筆記|書籍評論 × 觀點反思 × 敘事思考
在這裡,我會持續分享如何把閱讀轉化為行動地圖,如何用柔性心態支撐理財與生活,並透過思想筆記拓展觀察的深度與廣度。
讓我們一起練習,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與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