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龐氏遊戲的必然與母體哲學
一、為何現行體系反而最合理
在上篇,我們檢視了金本位復興、去中心化貨幣以及全球數位貨幣這三條道路。這些方案都有理論上的吸引力,但也各自暴露出無法克服的結構缺陷。於是我們不得不回頭審視:為什麼現行的通膨式貨幣體系雖然「不完美」,卻能一路延續至今,甚至還能維持相對穩定?
原因就在於,它具備了三個無可取代的功能:
- 階級交換與財富轉移 通膨的本質是將財富從儲蓄者轉移給債務人、從底層轉移給頂層。這種「隱形稅」看似殘酷,但卻是維持統治與資本交換的潤滑劑。頂層得以持續壯大,底層雖然受損,但因經濟仍有增長,還能獲得表面上的生活改善。
- 經濟增長的潤滑劑 適度的通膨鼓勵投資與消費,避免資金「凍結」在儲蓄中。當貨幣持續貶值,人們更傾向於把錢投入市場,推動經濟循環。這種不斷滾動的效應,恰恰是龐氏遊戲能維持的核心。
- 防止戰爭的默契 在金本位時代,經濟緊縮往往加劇國家間的矛盾,最終導致戰爭爆發。相對而言,通膨制度讓各國都能以「印鈔」方式拖延危機。只要經濟總量還在增長,全球菁英就能持續在分配蛋糕,而非為爭奪有限資源而刀兵相見。
換言之,現行體系雖然是龐氏遊戲,但卻是一個可持續的龐氏遊戲。

二、龐氏的必然性:人性與因果的演算
如果說金本位與比特幣的失敗是因為「過度僵化」,而全球數位貨幣的困境是因為「過度集中」,那麼通膨制的法幣體系之所以存活,就是因為它正好踩在了人性與結構的中庸點。
- 人性: 人類既渴望自由與增長,又害怕停滯與倒退。通膨制正好給了人們一個「表面繁榮、逐步收割」的幻象,既滿足欲望,又維持秩序。
- 因果律: 在佛學觀點裡,世間一切運作皆是因果。貨幣制度並非例外,它必須回應「如何同時避免停滯、避免爆炸」這個核心因果。通膨就是這個因果演算的自然結果。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貨幣母體:它並非單一陰謀家的設計,而是整個人性與因果律推演出的最優化結構。
三、母體思維:陰謀還是結構?
許多人將現行制度視為金融菁英的陰謀,彷彿某個祕密組織操縱全局。然而從系統論的角度看,這更像是一個「母體」(Matrix):
- 它不是某人「設計出來」的,而是無數博弈後自然收斂的結果。
- 它之所以持續,是因為每個階級都在其中找到自身的利益:
- 頂層享受財富擴張;
- 中產階層仍有進步的幻覺;
- 底層則被消費主義與小確幸安撫。
陰謀論認為這是一場收割,但結構論告訴我們:這就是人性與制度互動的「必然母體」。

四、自由的錯覺與真實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一切都是母體演算的結果,我們是否還有自由?
答案是:有,但不是「跳出母體」的自由,而是「理解母體」後的自由。
就像電影《駭客任務》中的 Neo,真正的力量並非逃出,而是認知到母體規則,進而在其中自如操控。對我們而言,理解貨幣母體的規律,就能避免被無意識收割,並在有限的遊戲中創造相對的自由。
五、哲學收斂:金剛經的回響
當我們談到這裡,會發現整個貨幣制度的辯證,其實正印證了《金剛經》的一句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本位、比特幣、全球數位貨幣,甚至現行的通膨母體,本質上都只是「有為法」——是人類因果互動中暫時的幻象。它們能運行一時,但終究如露水般消散,如閃電般剎那。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找尋一個「永恆完美」的貨幣制度,而在於看透:所有制度都是幻象的不同形態。我們的課題不是追求終極解,而是理解幻象,並在其中找到行動的自由。

六、結語
所以,貨幣體系究竟是龐氏騙局,還是人性的最優化設計?
答案是:兩者皆是。它是一場龐氏遊戲,但正因為它吻合人性與因果律,所以它也是當前文明所能達到的最優化演算。
佛家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相。貨幣的「相」會變化,但母體的邏輯恆常存在。
真正的解脫,不是等待某個完美制度的到來,而是覺知當下,理解母體,並以此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延伸閱讀
3.憂鬱與快樂的祕密:為什麼無所事事反而讓人焦慮?|DNA、演化與存在哲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