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飛船(Starship,SpaceX Starship,星艦,星舟)〔1〕於2025 年8 月26 日 完成了第十次(IFT-10)軌道測試飛行 從 德克薩斯州星際基地(Starbase, Texas)發射升空,此前因天氣和設備原因延誤了兩天,最終打破了一系列故障。這枚 400 英尺高的火箭由 33 台猛禽發動機驅動,帶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推力——超過 1600 萬磅轟鳴著衝向天空。🚀

星際飛船(Starship,SpaceX Starship,星艦,星舟)於2025 年8 月26 日 完成了第十次(IFT-10)軌道測試飛行
在第十次測試飛行中,SpaceX 的星際飛船火箭〔1〕成功地部署了八顆星鏈模擬衛星(Starlink dummy satellites),並展現整體系統性能:包括 載荷掛載(payload deployment)、發動機再點火(engine relight/re-ignition)、隔熱瓦測試(heat shield tile testing)與 海面濺落能力(splashdown capability)。這一突破標誌著火箭可重複使用願景邁進一大步,對未來 登月任務(Luna program (USSR))與 深空飛行計畫(deep-space missions)具有關鍵意義。🌙
經過幾次失敗的挫折後,SpaceX 的巨型火箭在第十次測試飛行中終於迎來突破性進展,成功地完成了關鍵里程碑任務。這一次,Starship 不僅順利進入亞軌道(suborbital trajectory)〔2〕,還成功部署了星鏈模擬衛星,展現出載荷部署能力的重要提升。飛行中,助推器「超重型」(Super Heavy booster)和上段「星際飛船」均依照設計進行操作。Super Heavy 在墨西哥灣執行著陸燃燒後平稳濺落;而 Starship 在太空中重新點燃發動機,並成功打開載荷艙部署衛星,隨後完成大氣再入(atmospheric re-entry)與 姿態反轉(flip maneuver),最終在印度洋實現平穩濺落。這次飛行還測試了新款隔熱瓦(next-generation heat shield tiles),展現了 Starship 的可重複使用設計潛力,同時也是 NASA 的 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預計 2027 年重返月球)的關鍵技術驗證之一。🌙
對 SpaceX 團隊來說,在 180 萬直播觀眾的歡呼聲中,這無疑是一種證明:飛行數據已流出,助推器已返回,超重型軌道火箭(super-heavy orbital-class rocket)的可重複使用性實現了巨大飛躍。然而,儘管取得了勝利,人們仍然懷疑星際飛船能否及時準備好迎接 NASA 定於 2027 年進行的 阿爾忒彌斯三號載人登月任務(Artemis III crewed lunar landing mission)。🌙
雖然前路依舊充滿挑戰,但這次第十次試飛就像 SpaceX 對外宣告的一句話:「我們還沒到月球,但至少已經學會了怎麼優雅地掉進海裡。」🌊
註〔1〕:由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開發的一種可完全複用的重型運載火箭,於2017年9月伊隆·馬斯克首次公布。
註〔2〕:亞軌道(suborbital trajectory)/ 次軌道軌跡是指一個太空載具在飛行後不會進入軌道,而是會返回地球的飛行路徑,其特點是載具在真空中影響點不會超出地球表面。 這種軌跡常見於科學研究、測試以及商業太空旅遊等活動。 軌跡的關鍵在於載具未能達到足夠的水平速度來維持在太空中移動,因此最終會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而落回地球。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補充你的觀點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