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裡,中產階級(middle class)往往被視為最「幸福」的群體:收入不錯、教育不差、生活有一定水準。然而,現實卻常常相反——他們也是最容易陷入焦慮與自我消耗的一群人。這背後的核心問題,正是所謂的 「選擇的悖論」。
當資源有限時,選擇反而單純;而當選擇過多時,焦慮與懷疑便如影隨形。中產階級(middle class)〔1〕正好處於這樣的「灰色地帶」,卡在這個尷尬的位置:他們有能力接觸更廣的資訊與機會,卻缺乏能夠輕易「買斷煩惱」的財富;沒有富豪般的底氣「全都要」,卻也不像弱勢群體那樣沒有選擇。於是,無論是孩子的教育、居住環境、投資理財,甚至日常生活的點滴……,每一個選擇都被放大,背後都藏著「我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還有更好的?」的焦慮。除此之外,在時下的衝擊,他們被迫在房價高漲的市場中掙扎,在教育資源的天平上反覆權衡,甚至連 AI 會不會取代自己的工作都成為日常煩惱。
更諷刺的是,許多中產階級(middle class)試圖用「優化生活」來減輕焦慮:讀理財書、研究投資策略、追求時間管理、跟進最新的飲食與運動法、打造極簡空間……,然而,這種優化往往帶來更多比較與壓力。看似在進步,卻往往把自己困在了「永遠不夠好」的陷阱裡。因為一旦陷入比較與自我提升的循環,就很難滿足於現狀,生活反而被焦慮吞噬。通膨壓力、股市震盪、教育焦慮,這些議題疊加起來,讓中產的心理負擔比表面看起來沉重得多。或許,答案不是再去尋找完美解法,而是學會放過自己。真正的解方或許不是再去尋找「最佳解」,而是承認人生中有許多選擇本就沒有完美答案。當我們能在不確定中接受「足夠好」,不再一味追求最優化,才能從選擇的悖論中解脫,重拾生活的真實與平靜。
學會「足夠好」,反而可能是當下最務實的生活哲學。畢竟,人生本來就沒有最佳化的 Excel 表格。能在混亂裡找到一點平衡,或許才是中產階級真正的幸福秘訣。
註〔1〕:中產階級的定義依照OECD定義,即家戶或個人所得介於全體所得中位數75%至200%者,以台灣來說大概年收入72萬- 192.2萬元。(OECD,全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是一個由已開發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旨在促進成員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並透過政策研究、數據分析及政策協調,協助各國應對重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挑戰,以提升全球的經濟與社會福祉。)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