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非常怕鬼。書本、電影裡的描繪,總是把鬼塑造成會攻擊、傷害人的存在。那時候的我,總覺得鬼魂隨時可能出現,夜晚特別令人恐懼。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我的恐懼卻逐漸消失了。我發現,自己真正害怕的並不是鬼,而是現實世界中的人。
鬼的恐懼,來自於「故事」
我們害怕鬼,大多來自影音作品的渲染:忽然冒出的身影、驚悚的配樂、陰暗的場景。其實人害怕的,是「故事製造的氛圍」與「想像的畫面」。但若把這些元素抽離,帶回真實生活,我們更應該恐懼的,應該是那些帶著惡意的「人」:陌生人、罪犯、敵人。因為現實中的仇恨與暴力,才是真正能造成痛苦與傷害的存在。

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
我曾在“死亡,讓我重新看待活著的意義”文章中提過死亡的議題。依我看來,死亡本身是一種「解脫」:五感消失、意識熄滅,不再有痛苦。人們害怕鬼魂,表面上似乎是害怕死亡,但深想之後,我覺得真正恐懼的,是「未死卻失去能力」:殘缺、醜陋、行動不便。這樣的存在感,往往比死亡本身更令人心驚。鬼神故事的本質
無論東方或西方,鬼怪故事的本質,往往都是「道德的警鐘」:提醒人們要善良待人,不要作惡。基督教講愛人如己,佛教講修德修行;中元節祭拜好兄弟,背後的意義,不只是安撫亡魂,更是提醒我們:善待身邊每一個人,才是真正的修行。
人心比鬼更值得警惕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逐漸用數學模型模擬大腦,AI 的神經網路,正如人類的思考運作。這也顯示,「鬼魂」可能只是我們腦中想像的產物,用來投射恐懼、約束人心。但即便如此,我並不否認「靈魂」的可能性。量子糾纏、集體潛意識,仍是科學未解的奧秘。或許人的思想,與天地萬物確實存在某種共鳴。不過,這些哲學或科學的推論,遠不及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來得真切。因為我們要面對的痛苦,並非來自鬼怪,而是生活中彼此的傷害、冷漠與對立。
中元節的啟示
從科學角度來看,人類生活已經越來越便利:食物容易取得、冷氣改善酷熱、交通讓我們快速移動。照理說,我們應該比以往更幸福。但事實卻是,人心因比較而焦慮,社群媒體讓分歧更加擴大,仇恨與對立比鬼故事更可怕。
所以,中元節敬拜好兄弟的同時,不妨也多花些心力關心身邊的親人朋友。因為真正需要被安撫的,不是虛無的鬼魂,而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人心。
#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