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這個名詞,許多人或多或少都聽過、甚至接觸過。但 躁鬱症,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還很陌生。我的家人原本是憂鬱症,後來轉為躁鬱症,這段過程帶給我極大的痛苦與壓力。雖然不是第一次經歷,但每次面對,仍然像是一場身心煎熬。
躁鬱症的表現
與憂鬱症不同,躁鬱症的病人往往 沒有自覺。憂鬱時,他們可能毫無動力、無法行動;但躁期時,病人會覺得自己「精力充沛、無所不能」,甚至變得話多、情緒高昂。
然而,這種能量往往缺乏思考與規劃:- 會一股腦把家裡東西翻出來,說要整理,卻從未真正收拾。
- 出門購物時,不管需不需要,覺得想要就立刻買下。
- 與人交談時,口無遮攔,把家裡的隱私一股腦說出去。
- 安排滿滿行程,但其實沒有規劃,也常常力不從心。
這些都還只是小事。最讓人難以照顧的是,病人很容易 情緒爆發。當你提醒他要冷靜思考,或者需要有病識感,他會完全聽不進去,甚至惱怒。半夜不睡覺,翻遍家裡東西,說要清潔或送人,還會聯繫一堆不熟的人長談。這種情況下,家人常常身心俱疲。

為何比憂鬱症更可怕
我真心覺得躁鬱症比憂鬱症更可怕。因為病患在躁期 不僅毫無自覺,還可能做出嚴重錯誤決定。先前,我的家人甚至在躁期突然說要買房子,全家不得不緊急出動,費盡心力才勸退。這樣的突發狀況,不僅消耗體力與心力,也加深了我們的恐懼。更痛苦的是,病人自己卻樂在其中。他們因為不再憂鬱,會覺得自己「重獲新生」,甚至保證下次絕不會再憂鬱。但事實上,他們依舊在躁期,卻渾然不覺。
照顧者的無力感
多次經歷下來,我發現自己也變得容易憤怒。因為根本無法與他理性溝通,常常聽到的語氣都是強勢、命令,讓人覺得被壓迫。而這些衝動行為,最後往往需要全家人一起收拾善後,長期下來,情緒壓力極大。
我也因為這樣加重了自己的安眠藥劑量,但效果依舊有限。即使曾讀過《被討厭的勇氣》,理解「課題分離」的重要性,但在「家人」這樣特殊的角色上,真的很難做到。尤其當現在的狀況,觸發了我小時候被罵的記憶,情感糾葛更難切割。
一點點盼望
儘管如此,生活仍然要繼續。家人的關係不可能切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調整心態,祈願他能早日康復,讓家裡恢復一絲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