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裡最暢銷的商品,不是台積電,也不是 AI 概念股,而是——後悔藥。這藥不用錢,卻人人搶著吃。每天早上一顆,收盤再來一顆,半夜還要補一顆,還自動續服用。
「漲了怪自己沒早點買,跌了怪自己沒早點賣」
是不是很熟悉?
明明盯著螢幕,看著股價一路往上爬,卻手抖不敢買。等到真的衝上去,心裡立刻冒出一句:「早知道就下手了!」下一次好不容易壯膽追高,結果買在山頂,短短幾分鐘跌回原點。看著帳面慘綠,嘴裡又自動跳出:「早知道就不要買了!」
這不是單一案例,這就是大部分散戶的日常。我身邊就有一位朋友,經典到可以拍成八點檔。平常問問題時,一副誠心向學;聽建議時,左耳進右耳出。行情漲,他抱怨自己「少賺好多」,語氣好像我欠他錢。行情跌,他又怪人「怎麼沒提醒他早點賣」,彷彿我該替他看顧帳戶。
拜託,我只是比一般人多花點時間盯盤,不是什麼專屬後悔藥工廠。我也忙著下單,也忙著思考行情,誰有空管你現在要不要賣?賺了不會分我半毛,虧了卻全算在我頭上,這邏輯比股市還玄。該跟你分享的技術線、籌碼面、該看的書我都有給,釣竿放在手邊你卻不拿,只想著下一餐的魚在哪。那最後要怪誰?
為什麼散戶永遠在後悔?
因為大部分人只看「結果」,卻忽略「過程」。
心理學剛好能解釋這種荒謬:
- 結果偏誤(Outcome Bias):只看最後的漲跌,卻不在乎過程是否有依據。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研究顯示,虧 1 元的痛苦,比賺 1 元的快樂更強烈。難怪散戶常常「小虧就抓狂,小賺還嫌不夠」。
- 事後諸葛亮效應(Hindsight Bias):事情發生後,大家都說「早知道會這樣」,但事前沒人敢保證。
這些心理陷阱,讓投資變成一場情緒遊樂園:
- 漲的時候,開心到睡不著。
- 跌的時候,懊惱到吃不下。
- 平盤的時候,無聊到亂操作。
最後錢沒賺多少,精神卻先被榨乾,卻還沈浸其中。
真正的解藥只有一種
市場沒有後悔藥,唯一能救你的,就是 紀律。
你可以少賺,但別亂買。
你可以被洗,但至少要知道自己為什麼進,什麼時候該出。
只要牢記一句話:
「少賺不會讓你破產,但亂買一定會。」
給還在吞後悔藥的你
我的朋友,每次都開口就是一句:「欸,這檔能不能買?」
我心裡的 OS:能不能先買一本書來看?
投資不是是非題,不會有人永遠給你答案。你要評估的東西很多,不是單純看漲或跌。你到底是要短線還是長線?自己都沒想清楚,卻一直追著別人問。這樣的操作方式,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更殘酷的是,散戶心態有個固定劇本:
- 賺錢 → 「我眼光真不錯。」
- 虧錢 → 「都是別人害的。」
這種邏輯不只滑稽,更很危險。市場不會理會你的情緒,它只會用真金白銀給你上一課。後悔藥吞再多,帳戶也不會回血。
要嘛學著自己判斷,要嘛就接受永遠在市場裡打轉。
結語
「散戶最常見的口頭禪,不是『我賺了』,而是『早知道…』。市場從來不賣後悔藥,它只會用一次次虧損,逼你面對殘酷的事實:學會判斷,才是真正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