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A|屍體辨識技術
📊為什麼重要
- 法律依據:刑事案件、保險理賠、醫療爭議
- 家屬心理安慰與社會信任
- 公共利益:釐清傳染病、群體性死亡原因
- 法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會點
1️⃣ 解剖驗屍的目的
—解剖是為了回答四個問題
- 死因(Cause) → 具體導致死亡的醫學原因(如:頭部槍傷、中毒、心肌梗塞)。
- 死亡方式(Manner) → 死亡的法律分類:自然、意外、自殺、他殺、不明。
- 死亡機轉(Mechanism) → 生理或病理過程(如:出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律不整)。
- 死亡時間(Time) → 估算死亡發生的時段,協助案件推理與不在場證明比對。
2️⃣ 適用對象 —誰要被解剖?
- 必要解剖
- 涉及刑事案件(疑似他殺、自殺、意外可疑)
- 死因不明或醫師無法簽發死亡證明
- 身份不明遺體
- 公共安全、群體健康事件(疑似傳染病、中毒事件)
- 可免除解剖(通常仍需檢驗外觀或其他輔助檢測)
- 死亡原因明確、符合病史(如末期癌症病人)
- 高齡、長期臥病,且主治醫師能確認死因
- 家屬基於宗教或人道理由申請免解剖(但須經主管機關審核,不可涉及刑案)
3️⃣ 驗屍的程序與方法(標準流程)
1.確認身分
- 已知身分:核對姓名、年齡、證件
- 身分不明:使用案件編號、標籤;後續依 DNA、指紋、牙齒比對
2.外部檢查
- 全身檢查與紀錄:拍照、繪圖
- 紀錄特徵: 永久性標記:刺青、疤痕、手術痕跡 臨時性痕跡:瘀傷、勒痕、槍傷、刀傷 配件:衣物、飾品、醫療管線
- 屍斑、屍冷、屍僵 → 協助推估死亡時間
- 💡 特殊狀況:如懷疑心臟病→ 詳細心臟解剖(冠狀動脈灌注檢查)
一般情況下,器官檢查後會放回體腔並縫合,以維持遺體外觀完整。
3.內部檢查
- 標準 Y 字切口:( 鎖骨 → 胸腹腔 → 恥骨)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 移除胸骨、抽取血液與組織樣本
- 每個器官:觀察、觸診、秤重、拍照
- 保留重要器官樣本(如肺、心、肝、腎、骨髓)
4.頭與腦部檢查
- 剖開後腦頭皮 → 翻向前額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 鋸開顱骨 → 取出腦部、腦垂體、脊髓
- 拍照、秤重、取樣
- 完成後將腦與器官放回 → 縫合恢復外觀
5.其他程序
- 取樣分析:血液、尿液、胃內容物、毛髮、指甲、骨髓 → 化驗毒物、中毒物質、DNA
- 保存證據:彈頭、異物、纖維、昆蟲等 → 提供刑事證據
- 紀錄:完整書面與影像紀錄,作為法庭證據
4️⃣ 驗屍的應用與價值

5️⃣ 比較 — 驗屍 vs. 其他檢查

🎯 案例 —驗屍應用
- 情境設定
一名男子被發現吊掛於房間,初步懷疑自殺。
但家屬質疑為「他殺偽裝自殺」。 - 推估步驟
- 外部檢查:頸部勒痕是否呈「斜向上、V 型」?有無掙扎傷?
- 內部檢查:舌骨、甲狀軟骨是否骨折?(常見於他人勒殺)
- 毒物化驗:有無安眠藥或酒精?
- 綜合判斷:若勒痕與骨折符合他殺特徵,則排除單純自縊。
👉 此案例顯示 — 驗屍能釐清「自殺 vs. 他殺」的爭點,避免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