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亡變成生命的起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哪個人被槍殺、誰又被車撞、誰又酒駕摧毀了一個家庭之類的新聞。這些事情層出不窮,但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重點這些事都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沒辦法感同身受,但萬一這件事情是在你的身上呢?透過攝影機拍攝到那些受害者家屬在鏡頭前哭得撕心裂肺的聲音,隔著營幕的我都能感受到那種悲痛,更何況是當事人呢?雖然他已離開人世,但他還有好多好多的話來不及訴說、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還沒去完成,就這樣遺憾人間了。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這個字好像是個禁忌的字眼、是個不能被使用的文字。小時候在長輩面前談到死這個字很容易就會招來一個巴掌,同時再跟你說一句:「囡仔人有耳無喙」,意思是小孩子聽就好了不要亂說話。但就是因為這樣才導致死這件事會讓人恐懼。人為何恐懼,就是因為未知,那為什麼未知呢,是因為不想去了解,之後就會留下遺憾。

不妨換個觀念來看待死亡這件事,把死亡當做另一種生命的開始,前提是你必須要向這個世界好好告別不留遺憾。歐美部分國家有在實行安樂死,就是讓病人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前往下一個世界展開新生。巴勃羅·聶魯達對於死亡的看法是這樣的:「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每個人都是自己一個來到這世上,最後再一個人離開。

已故體育主播傅達仁因為長期飽受癌症痛苦,最後決定有尊嚴的離開人間,由於台灣沒辦法執行安樂死,於是他飛到瑞士執行。他在執行前爽朗地對他的家人及支持者告別:「我愛我所有的人,我愛我所有的粉絲和觀眾,我愛你們,Farewell,so long,goodbye。」,其實傅先生的作法值得效法。有尊嚴的離開,把所有事情都交代完成、想說的話都說一說,最後在家人的陪伴下離開這個溫暖的人間。這不是不錯嗎?難道要全身插滿管子然後病懨懨地躺在床上,把自己的生死交給別人決定嗎?這是你想要的嗎?

嘗試去理解死亡的意義,不要害怕。人終有一死,與其恐懼的離開倒不如快快樂樂地離開這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水熊庫瑪-avatar-img
2024/07/11
喜歡這樣的想法
27寫作先生-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11
小水熊庫瑪 是的,有尊嚴的離開比其他都好
漂浮海月-avatar-img
2024/07/10
我也支持安樂死!有尊嚴的死去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台灣往往…
27寫作先生-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10
漂浮海月 沒錯,這只能靠著時間慢慢的去改變,一代人只能做一代…
avatar-img
27寫作先生
5會員
18內容數
成長|紀錄|文章|情感 — 渾渾噩噩的27年,今年突然驚醒, 並打算重新活出自我的男人。 為了不重蹈覆徹,決定每天寫篇文章, 作為存在的證明,不枉至人間走一回
27寫作先生的其他內容
2024/07/19
這是一個描述臺北悶熱天氣下的愛情故事,主角在雨中悲傷與沉悶,但最終在雨水的滋潤下重新振作,重新面對愛情的故事。
Thumbnail
2024/07/19
這是一個描述臺北悶熱天氣下的愛情故事,主角在雨中悲傷與沉悶,但最終在雨水的滋潤下重新振作,重新面對愛情的故事。
Thumbnail
2024/07/18
這是我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在發現男友出軌後的故事。從最初的憤怒、崩潰,到後來愛自己、尋找目標的過程,一切美好都是在經過現實的歷練後才得來。
Thumbnail
2024/07/18
這是我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在發現男友出軌後的故事。從最初的憤怒、崩潰,到後來愛自己、尋找目標的過程,一切美好都是在經過現實的歷練後才得來。
Thumbnail
2024/07/13
在夜深人靜時,總會有那麼幾天心情會特別不好、緊張的日子,別緊張!那只是你的焦慮跑出來透透氣,同時向你傳達一個消息—「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傾聽一下內心的聲音。
Thumbnail
2024/07/13
在夜深人靜時,總會有那麼幾天心情會特別不好、緊張的日子,別緊張!那只是你的焦慮跑出來透透氣,同時向你傳達一個消息—「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傾聽一下內心的聲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想死」的背後也是出於「想要活得更好」的力量,只要大家對於「想死」的感覺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與其共存,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想死」的背後也是出於「想要活得更好」的力量,只要大家對於「想死」的感覺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與其共存,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