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年有幸參與了菁培研習營,有鑑於自己參加前也對營內生活感到無措,以下以下將分享本次營內的過程與心得,希望提供未來參加的同學一些參考。
*由於我國內研習營的排名只位居中段班,所以文章將著重在營內生活、課程內容等,設計成果僅供參考!
本文亮點:
● ✨最終要繳出什麼規格的作品?
● ✨營內有什麼特殊規定要遵守?
● ✨宿舍生活需要自備什麼?

研習營結業當天頒證書。(感謝Sin在台下幫忙拍照)
其實,參加前我也問了去年研習營視傳組的學姐,該準備什麼?同時,也聽了官方的Podcast。但今年課程與往年不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雖說菁培每年都會有些許的規範調整,但今年的改動算是影響蠻大的──以往是每個課程交一份作業,今年學生必須整合所有課程內容,交出一份Project。
🔥一份設計專案定勝負,貫徹全營的選題
不只是短期衝刺,而須兼具完整的設計概念,注重整合、實踐能力。
營內有不少同學參加過幾屆研習營,而我是只參加過這次。不過,據過去參加過的同學所說,過往是每位授課老師出一份作業,同學們花一天半~兩天的時間完成,然後上台發表。
今年,課綱調整成只做一個完整設計專案,中間階段性交作業納入評分;每位老師各上一堂課,須從課程中學習,將課程內容納入設計中;中間未上課的時段安排外師個別指導、自習。

2025 研習營課表。
關鍵的選題,在入營24小時內極限產出。
從上面的表格可見,我們只上一堂Social Design,接著隔天早上就要交出本次的設計題目與概念。因此,在這方面我的建議是入營前就先準備幾個有興趣的主題,可能是以前在學校裡覺得不錯,但最後沒有實行的題目。
那天大家剛入營,所以上完課回宿舍後,都還需要整頓一下自己空間、解決晚餐,隨後才有時間發想設計。發想的主題對於評分、後續實踐的容易度有很大的影響,但研習營在本階段給的時間非常短,早上9:00前就必須上傳設計概念簡報。在短暫的時間裡,提出未來8天的設計主題,是有點壓力的。主題不適合、不夠切題、不出彩,撇開影響設計不說,還容易影響心態......。(英文沒那麼流利的同學,也要先排入翻譯簡報的時間。)
我當時是透過老師上課的脈絡,加上畢製曾經捨棄過的主題,總共提了兩個方案,而其他同學有人提了兩三個題目,也有人專攻一個選題。從大家最終的題目來看,有些同學是按照老師提供的脈絡重新發想,也有同學做了跟畢製一樣的主題,只是改變作法和設計項目。
當然也有同學在過程中持續改題目,不過相對的,就會壓縮後面設計的時間,相當考驗設計的速度。
本次上路新制:個人指導與自習時間。
也就是Individual Tutorial、Individual Work。自習時間很好理解,就是單純集合大家在教室裡,個別完成自己的設計,這期間是不准在宿舍作業的,除非使用請假的扣打。
而Individual Tutorial就比較複雜了,個別指導共有5次,每一次只能選一位(組)老師,選老師的環節會在個人指導前一天,由承辦人在台前唱名,順序選填想要的老師。而選擇的順序第一次是由1號順序開始選,其餘幾次則是從7、13、22號開始,不過這個制度是今年開始的,所以我們這屆制度不太完整,大家的選擇權並不公平,這中間我們向主辦反映過,也有所調整,過程就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個人指導,老師們會對你的題目提出建議,因此序號在前,能夠選擇想要的老師是關鍵。這次同學們當然都想選能定調設計概念Social Design的老師,而且本次討論緊接在這兩位老師的課程之後,Barnabas& Jennifer無庸置疑的是當時的優先選項。如何讓序號在前?據菁培官方所說,營隊的序號是報名順序,所以看來是只有盡早報名這條路了。

我是序號7,當時的想法是反正9點一定要交報告,不如盡早讓老師提建議,才有時間修改拉進度。
個人指導在上午的只有10分鐘,下午則是15分鐘。三組老師我都有填過,個人的感受是Barnabas&Jennifer提的想法很豐富,也能提供很多優秀的相關案例,指導建議偏鼓勵型,對我來說他們的建議相當實用,甚至有種Open my mind的感覺。我當時提了有關拾荒者的主題,設計方向是根據社會團體關心的「回收價格低廉」做改善。但老師直言,不要思考賺錢的問題!而是,社會對他們的印象就是骯髒、工作內容無門檻,但如果他們是專業的呢?接著舉例歐洲設計團隊在音樂節,設計一個專屬於拾荒者的VIP休息室(Flagship Shelter)的案例。老師說的,其實就是類似給人釣魚的工具而不是魚的概念,把我的設計方向往上拉高了一個層次。這個解法被點出來後,其實不難理解,但在高壓、時間少的狀況下,會一直想提出什麼設計我8天內做得完?反倒侷限了設計方向,因此這次的指導對我來說很有效。
而Fanny的指導跟我個人的設計概念比較不合,所以我只填過一次,但其他同學則認為Fanny的建議是實用派,會很具體的告訴同學可以怎麼做,在本次這幾位老師中,也是最能給視覺設計建議的老師。
Kyle的專業是Motion Graphics,我當時的計畫是後面幾次填Kyle,針對動態提問,但後來發現Kyle不會拘泥於他自己的動態專業,反而對概念、視覺風格提出不同的疑問,而這些看似批評的提問都很有道理,直指設計的Bug。不過這位老師就是典型的亞洲老師(?,和給很多情緒價值的鼓勵派相反,找他討論的時候會蠻緊張的。
另外,非常建議大家直接說英文和老師溝通!學長姐會協助,但畢竟翻譯一來一回要時間,而且學長姐也不是翻譯專業,在國外未必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當然還是自己溝通最快。只要有基本口說能力,都能順暢和外師溝通。

入營報到當日早上。開幕式教室,也是每天的用餐地點。
應設計作業要求,選擇高效的作業軟體
至於作業,具體要交幾次、交什麼呢?在入營報到時,主辦會發放一本手冊,手冊中就會揭示本次工作坊主題,今年是「可替未來 Alternative Futures」。手冊上對主題的詮釋陳腔濫調,都是大家可以想到的那些論述,所以真正開始思考要做什麼,也是等到外師上課說明後。不過這種大主題,我個人認為大部分的主題都可以沾到一點邊,尤其我們的第一堂課就是Social Design,發想的時候還是以社會設計為中心發展的。
如最前面的時程表,今年度研習營作業分成三次繳交。
● 7/4 早上9:00 概念與發想,定義欲探討的主題、闡述議題重要性與相關性、說明預期設計方向及可能的應用。
● 7/7 早上9:00 個別提案,繳交目前設計發展進度,包括當前設計發展視覺記錄、設計成果的清晰視覺方向、對目前進度的批判性反思。
● 7/10 中午12:00 發表,完整呈現專案內容,包括概念、設計方法與發展過程,以及其實際應用方式。一份簡報Presentation報告用,一份記錄過程的Design Workbook。(另因Kyle老師擅長動態,本屆雖然後來不強制做出動畫,但大部分同學還是有產出手冊規定的Motion Graphic 10–30s.)
我自己本次主要使用adobe、Miro完成作業。為了讓作業更有效率,我微調了自己平時的作業習慣,供大家參考:
● 簡報 ➤ Adobe illustrator:個人作業不必考慮共編,使用AI的優點是可以直接將平面設計放在簡報上,不用另存成圖檔;透過連結圖檔功能,放簡報的圖片即使需要修改,也不用另外貼到簡報上,又可以高效的做出有設計感的簡報。而發表的簡報強烈建議用PPT插入動態影片,有幾位同學用Canva,但教室的網路真的差到比師大還差(?,所以當場放棄動態改用PDF發表。
● 整理設計概念與發想 ➤ Miro:發想時無工作區域限制,可以快速製作關聯圖、星智圖、表格。Miro有幾個很棒的功能,像是貼設計案例連結到版面上,大部分的連結會自動變成有圖片、標題的方塊,方便檢視;還可以使用快捷鍵Ctrl+Shift+S,將選取的物件Copy as image,直接貼上簡報。
● 模擬圖 ➤ Adobe Photoshop:現在Adobe Firefly的生成功能很強大,足夠快速應付微調圖片的需求。比如這次我選擇的拾荒者主題太在地化,很難找到適合的現成Mockup,絕大部分的圖我都有使用AI生成微調,比如在台灣街景上生成「一個亞洲的老人女性,穿著白色長袖運動服、運動長褲」,然後把設計圖套在生成的白色衣服上,或是直接把現成Mockup的歐美人生成為亞洲老人XD
(我們這屆一開始禁用AI輔助設計,但經過外師內部討論+同學抗爭(? 後來有開放使用,惟須標註。)
● 模擬設計 ➤ Blender:同樣因為設計應用項目找不到現成的圖,我後來選擇直接用3D建模,最快,也能調整想要呈現的視角。(當然,也要考量Ren圖的時間就是了…)
至於動態應該不必多說,就是Adobe After Effects。(我也不會其他動態製作軟體了…想過3D動畫,但我的硬體設備沒辦法那麼快Ren那麼多張圖出來,所以沒有採用。)

最終發表的簡報,用AI工作區域分頁,最後存成圖檔放PPT,插入動態呈現。

Miro發想圖的其中一部分,我盡量用英文完成,避免之後還要浪費時間翻譯。
評分標準:
概念與發想(20%)、個別提案(30%)、發表(50%)。
每項作業以三項評分標準評斷,
1 創意與設計技巧:創新性、執行力、概念清晰度(40%)
2 前瞻視野與潛力:批判性思考、企圖心、與主題的關聯性(40%)
3 回饋與吸收:修正能力、開放態度、在課程期間的成長表現(20%)
在發表前,外師特別要求簡報論述的方式:Story telling.
「這是我的成果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 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
→ 清晰表達與呈現、視覺化並避免過多文字、設計不應需要過多的解釋
外師授課內容,是設計方向的參考
至於外師上課的部分,我覺得跟其他國際工作坊的內容大同小異,很難真的學到什麼,不過可以看出老師欣賞的設計方向,作為發想設計的切入點。
Barnabas & Jennifer 授課主題是社會設計,Barnabas從社會設計應該具備什麼條件說起,也舉了一些案例。EX: Social design focuses on creating solutions to social challenges, aiming to improve human well-being, equality, and community life.
Jennifer的講授比較抽象,很像論文會有的內容。 EX: Ethics must live INSIDE design. Design is never neutral, ethics is not a checklist, every visual decision is world-shaping…
Fanny 著重在Identity上,包括撇開以西方中心視角的地圖設計,印尼當地藝術家如何呈現自己的國家意象等等。Fanny的課程有小作業,是利用圖表釐清自我認同(Self-identity),進而發展出和自己有關的設計。
Kyle透過Motion graphic的歷史介紹設計如何逐漸脫離不了動態,動態在不同硬體上需要考量的要點。動態不是只是讓它動起來,而是如何用畫面說好一件事。Kyle希望做不出動態的同學,也可以透過Script outline, Scene breakdown, Storyboard & Style Frames 這些過程來完成動態這個項目。而建議的規格則是Video Format: MP4, H.264 codec (recommended)/ Resolution: Full HD(1920x1080)/ Frame rates: 30fps.
➤ 至於我最終的設計成果,歡迎光臨我的Behance。


📝研習營落落長的規範們
研習營規範橫跨生活與上課規定,不遵守會被扣總分。有些規定對已脫離被管死死生活很久的大學、碩士生不是很友善…像上廁所要填表單報備,我是真的會忘記啦…QAQ
以下舉例幾條比較特別的規範供參考。
1. 上課時間不得遲到,點名於上課前10分鐘開始,打鐘前會再補點,未到者記名。
2. 請假須事前提出書面申請,由主辦單位核准。上課時間表訂到18:00,雖然外師授課只到17:00,但18:00前不能離開教室,這小時視同正課時間。
3. 上課不能打瞌睡,助教每15分鐘會巡一次,前幾次口頭提醒,再犯者記名。所以前幾天熬夜到太晚的,也要努力打起精神啊!
4. 不能與外界交換比賽資訊,私下與受邀之外師聯繫往來。
5. 離開教室需填單,註明離開時間、離開事由,包括上廁所裝水。表單會放在教室門口,離開前填寫,回教室也要填寫回來的時間,漏寫的同學會被扣分,助教會提醒,但不是每次都會提醒到…。
6. 食物飲料不能帶到上課座位,教室靠門口的位置會放一張長桌,供大家暫放有註明姓名的食物,18:00一到就必須清空,違者記名。
🛌為期九天的宿舍生活長這樣!
再來是宿舍生活的部分,有住宿經驗的同學應該沒什麼問題,但像我這種沒外宿過的,每天缺東缺西,一直找室友借……(感謝善良的室友們 =͟͟͞͞(꒪ᗜ꒪ ‧̣̥̇))

宿舍環境,需自備床墊、被子、枕頭。
首先,床具應個人睡覺習慣攜帶,我是帶了充氣床墊、枕頭,主辦單位會提供兩個睡袋,但應該是都從來沒洗過の原味睡袋……。
宿舍不提供網路,教室的網路也經常斷線,建議不是吃到飽的來之前直接加買流量。本屆同學都是下課就窩回宿舍做作業,沒人想待在24小時的教室做…所以很耗網路。
另外,宿舍的椅子好硬QAQ 做作業的時間很長,所以我後來把枕頭當椅墊用,宿舍00:00後會斷大燈的電,只剩書桌檯燈,所以那之前大家有時候會窩在床上做設計。(床位牆上有小夜燈,也可以用,只是燈光比較弱)
洗漱的用品也都要自備,不外乎就是浴巾、牙刷、洗髮精等必備品,還有被我遺忘的吹風機、拖鞋,吹風機我每天都跟室友輪著借……
一間寢室會有一張冷氣卡、兩組鑰匙,由室長負責保管,鑰匙包括寢室的鐵鑰匙、門禁卡。週六日學校的大樓都是鎖著的,需要門禁卡,我們上課的教室沒有廁所,所以每次喝水上廁所,都要先跟室長拿卡,到別棟樓上。
第一天上完課回到宿舍,要檢查宿舍設備,像我們寢的冷氣遙控器室壞的,就要趕緊回報。(隔壁也有冷氣壞掉,怎麼開都不涼的狀況,但回報後主辦單位都會盡量即時處理。)
*怕蟲的同學們要特別注意關好寢室房門,我們寢某天晚上跳進一隻大蟋蟀,我用掃把心驚膽顫的弄了它好久,才把它定住丟出去…^^ 住宿期間還殺了兩隻小蜘蛛……

主辦單位提供的食物們。
菁培單位會負責早中餐,晚餐自理。早餐通常是簡單的中式,午餐通常是比較清淡的便當,都不錯吃,不至於油膩到拉肚子。晚餐通常大家會叫外送,或走去附近買,垃圾要集中起來,隔天早餐時段跟早餐一起分類丟棄。
我們這次個別發表當天剛好颱風停課,為了避免大家晚上沒得吃,主辦也有提供兩包泡麵、餅乾,颱風當日也照常提供早、午餐(辛苦工讀生們)。

正值7月的雲科上下午都很熱,但午後雷陣雨大到像颱風,常常積水。下午大雨時,上個廁所都會全身濕,地板淹出水池,後來大家乾脆穿拖鞋走路。

滿地積水的午後雷陣雨。
🎖️如果沒有拿到出國名額,參加研習營能獲得什麼?
這之前我報了兩次菁培,大二那年候補,大三那年候補都沒有。到了大四正取研習營,我卻沒有很想來了啊啊啊QAQ
一方面是今年錄取了很想去的實習單位 (設研院實習心得文點這裡),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的我,更想要能獲得學位的赴外管道 (這點有些同學也是一樣)。
不過,這次研習營的作業規格是一整個設計專案,10天內有頂尖的師資一對一討論,出來的成果也能豐富作品集,是我參加研習營的最大收穫。當然,期間我也認識了幾個厲害的同學們。這次營內有3位同學也去過設研院實習;有同學曾在首屈一指的設計公司實習,做出來的作品幾乎大家都看過;有同學的作品就是我畢製時看了好幾次,掛在金點新秀得獎網頁上的作者;有同學是新一代企業日PechaKucha,和我一同上台報告的同學……。
殘酷的是,拿到研習營的前幾名,不代表能獲得百萬獎學金出國。好幾位同學去年都曾參加過研習營,也有人拿到前幾的名次,卻依然沒能順利出國。因為即使排名前面,能填到自己想要的學校,最終從四人名單中選出一人的權力也在國外校方手上 ──「這個管道,不是平面設計多厲害就能出國」同學們也這麼說道。
我們這屆很棒的是沒有惡性競爭,沒有人檢舉別人、大家該睡的時候還是睡。去營隊前,多年前曾參加過研習營的老師,也跟我聊到,出國的方法很多,在研習營交個朋友也好。
最後,如果你也是第一次參加菁培研習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你!!至少不會像我一樣忘記帶吹風機…

外師為我們署名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