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華爾街分析師是屬於基本面分析派。他們主要根據公司/產業過去記錄來預測未來。預測未來盈餘是這些分析師的重要職責之一。但問題是,基本面分析到底有沒有用?分析師認為它們是依據確實、經過實證的績效來做預測,認得這樣較為可靠。然而,事實上根據算過去的盈餘成長是無法有效預測一家公司或產業的未來成長。
例如,若依據2000年至2010年期間公司的成長率,是無法用來預估2010年至2020年的成長狀況。而實際的調查結果也是雜亂無章而不可預測的。這觀點也適用於對大型公司預測。譬如,早期1980年代的IBM、拍立得、北網和科達等,他們都曾經歷高成長後最終下跌甚至崩塌。因此,我們無法從過去記錄中找到一些可靠的模式,來幫助基本面分析師預測未來成長。
我們認為,分析師無法持續預期長期的成長,是因為這種成長根本不存在。然而,這一觀點被華爾街專業經理人(眾多主動式基金經理人)拒絕接受。
實際拜訪換取洞燭先機?
專業經理人根據產業分析與資料以及實地拜訪公司所做出報告。但因此分析師所得到的預測也並不比直接用過去趨勢所做的預測好。基本上,他們的表現還是差強人意。如果投資人盲目依照分析師的建議進行投資決策,往往會大失所望。
那麼,為什麼專業人士本身也不見得能看清事實呢?這不僅限於證券分析師。在其他專業領域也存在類似情況。事實上,受過訓練、待遇優渥的專業人士表現並不總是那麼出色,例如,譬如在醫學界,是否需要切除扁桃腺、不同醫生對同一X光片的看法,甚至對精神病人的診斷,精神科醫生之間也常有不同意見。既然專家的判斷都必須存疑,那麼證券分析師的報告當然也不例外。以下幾種情況讓證券分析師想要準確預測未來更為困難。
基本面無效的原因
首先,許多影響公司營運和利潤的重大事件往往是隨機出現的,無法事先做出預測。 例如,美國政府的預算、法規改變和管制也對公司或產業產生巨大影響。此外,一些不適任的公司高層經理人、新產品的發展、新科技的突破、新競爭對手加入、天然災害或恐怖攻擊等,都會影響到公司的前景。而這些對公司盈餘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通常都是隨機發生的。
其次,作假的會記帳簿難以預估未來。一些公司為了造出高額收入常利用各種手段美化會計報表。例如,兩間公司互相串聯灌水彼此的業務,使財務報表看起來都很漂亮。或者通過提供大量貸款給客戶來提高銷售和盈餘,但當這些貸款無法收回時,最終只能列為呆帳。此外,一些大公司會對分公司的帳務做手腳;譬如:把原本未來幾年內要分批收回的收入卻列為單次營收,以提高短期利潤。這些手段使得公司的會計報表看起來非常漂亮,有利於推升公司股價。眾多類似欺騙的手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隆公司的詐欺案。因此,一公司財務上的盈餘可能是被美化和高估過,這使得分析師難以根據不確定的資料來準確估計一家公司未來的盈餘。
另外,許多優秀的分析師通常在累積豐富經驗後,會被挖角去做業務或資產管理。這使他們的地位會變高,薪水也會增加,工作更有吸引力,而且能直接管理資金。所以,一個優秀的分析師不會長久待在這個職位上。
再者,投資銀行部門往往是大型證券公司的主要客戶,這使得分析師難以保持中立。分析師的報告和推薦買賣股票的意見常常失去公正性,淪為投資銀行部門的工具。譬如:分析師通常推薦買進的個股多於賣出的,因為他們不想得罪被建議賣出的公司。也很少有針對要賣出的個股發出警示報告。當然,分析師會吹捧自家公司上市的股票,對自己投資銀行承銷的公司也會推薦買進。專業經理人的決策能力因此變差,也無法根據經濟狀況預測來調整資金配置。
因此,我們了解後要能領悟當分析師建議買進時,實際上可能只是建議持有;而當他們建議持有時,可能是在委婉地建議盡早賣出。然而,多數散戶(尤其在牛市泡沫的高峰股市連續上漲時),往往就直接按照分析師的字面意義照單全收去做投資決策,這是極危險的事。利益衝突依然存在,使得分析師缺乏獨立思考和質疑資訊的能力。使得我們無法相信分析師選股的能力。
更大弱點:績效無法預期,更無持續性
分析師的真正考驗在於他推薦的股票表現。然而,專業經理人管理的共同基金在某些時期表現良好,但這種優越績效通常不會持續。我們無法預測一基金未來的表現,但若就是今年表現好的基金,未來是否能繼續保持優勢仍是未知數。
過去的盈餘成長無法預測未來的盈餘,同樣地,過去的績效也不能預測未來結果。短期內某些投資策略可能有效,但隨時間推移可能失靈。過去50年,有些曾經風光一時的新興基金變成今日的災難。例如,1970年代最頂尖的二十檔共同基金,到1980年代績效遠落後於平均水準;1980年代最佳基金,在1990年代表現慘不忍睹;1990年代頂尖基金持有大量網路熱門股,到2000年初績效如同遭遇大災難。
著名基金主持人凱西.伍德,創辦方舟創新經濟並重壓創新相關的企業。該基金在2020年績效翻倍成長,但2021年表現立刻急劇下滑與標普500指數相比差距甚大。因此,我們可以說基本面分析並不比技術面分析更高明,這些專家管理的投資組合績效往往比廣泛的大盤型指數還要差。
主動型基金 vs 市場指數型ETF
既然有以上諸多弱點。基本上,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簡單的買進並持有整體市場指數會是最佳的策略。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不論是大型股、小型股、全球股票或是新興市場,主動式基金的表現都遜於標普500指數。調查時間越長(20年),顯示標普500指數的表現有近9成超過任何主動型基金的績效[1]。
這關鍵在於,主動型基金要打敗大盤市場非常困難,如同大海撈針。因此,對一般散戶投資者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買下整個市場,即買入並持有指數型基金。現在,每年都有更多資金投入指數型基金及其ETF。
專家的傳承建議
就連傳奇投資人班傑明·葛拉漢也承認基本面分析不再可靠,無法產生優異的投資報酬。他在去世前不久表示,他不再熱心提倡用各種分析方法尋找優良投資機會,因為情況已經改變。之後連華倫·巴菲特也承認並建議,大多數投資人買入指數型基金比投資主動式股票共同基金更有利。他甚至在遺囑中要求將來遺產中的現金部分只能用來投資指數型基金。
這些都告訴我們,在股價變動隨機、影響公司績效的新聞事件隨機發生的情況下,不論是研究技術面還是基本面,都無法預測未來或提供對投資的決策有幫助。
[1] 漫步華爾街。Burton G. Malkiel。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