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頭談談財務與資金的工作。像我們這樣的外資進入中國,通常都是透過香港的離岸公司,將資金匯入中國境內。資金的用途跟一般正常投資一樣,主要也是分債權跟股權兩個性質。當然這些都得經過外管局的審核跟管理。
很多公司跟我們一樣,利用海外較便宜的資金,進入中國來追求更高的報酬。在美元處於降息週期的低點時,這樣的投資更多,也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熱錢流入。這對中國經濟的上升有顯著的效果,但也註定會產生一些泡沫化的狀況,特別是房地產項目。
我們公司也是如此,除了資本金(股本)以外,也有數億人民幣的海外債務。過去這些海外債務的資金成本大概都在2%以下,對於我們這樣現金流穩定,獲利能力也不錯的公司,根本算不上什麼負擔。而同期,我們在北方的融資成本都接近6%,海外債務看似更好的選擇。
然而這一切,在21-22年開始發生了改變。受到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美國的通膨居高不下,聯準會開始如我的判斷,開始大幅且快速的升息。這同時我認為此舉也有拖垮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目的。以我們公司為例,美金的貸款利率從不到2%,升高到7.7%。也就是一個億的貸款,一年利息就增加570萬元。這還不算上美元匯率飆升造成的匯兌損失。這就造成包含我們在內許多公司收到嚴重影響,很多大型房地產企業因此而破產。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美國常利用美聯儲的升息,讓大量的美金回流美國,收割海外其他國家的資產。中國也不意外地受到嚴重影響,但因為中國的經濟體量太大,且內循環的市場也不小,加上提前一帶一路的佈局,美國人註定無法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但是劇烈的市場動盪也是避免不了的。
其實像我們這麼大的公司,應該要做一些避險的措施,將這樣的損害降到最低。但由於避險是需要成本費用的,且普遍缺乏風險管理的意識,更別說能力,因此我們就得面對資金成本飆漲的壓力。
我們手上幾個億的外債,經過這樣的利率上漲,反應到管理報表上,就產生了鉅額的虧損。雖然這可能是短期的,但也是非常嚇人的。更何況,我自己的預估,利率上升週期將維持較長的時間。美國人達不到他們的戰略目標,但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所以,基於工作責任感,我也早早的開始規劃怎麼樣處理這些負擔很重的外債。
這裡得說明一下,處理債務要考慮的地方很多。首先,今天把錢還給銀行不代表明天你還能把錢借出來。得先考慮集團現金需求的問題,很多情況高利率造成的經濟下行,銀行也會緊縮,導致於貸款難度增加。其次,還得思考匯率的問題,是否應該在相對高位買入美金,也是必須要想清楚的。最後,畢竟公司真的懂這塊的人不多,做好了可能也沒啥獎賞,萬一出問題還得扛責任。
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