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筆記):由於國內複委託,以國泰證券為例每次買入ETF固定手續費為 3 美元,因此單筆購入至少建議3000美元才可能有效降低買入成本,(ASHR 可以定期定額,買入手續費會比較低 0.1美元,可以定期定額一次後取消即可,缺點只能固定日期買入),如果只是評估是否適合持有,還是建議直接使用國外券商 0 手續費會比較划算。
ASHR、MCHI 與 KWEB 這三檔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ETF,各自代表了捕捉中國市場動能的三種截然不同路徑。ASHR是唯一直接投資中國境內A股市場的工具,其持股以傳統產業巨頭為主,可視為「舊經濟」與本土動能的代表。MCHI則透過涵蓋A股、H股與在美上市的ADR,提供了一個廣泛且多元化的中國市場暴露,扮演全方位指數的角色。KWEB的定位最為純粹,其持股高度集中於中國互聯網產業,是「新經濟」的純粹型代表。
本研究的分析揭示了以下關鍵洞察:
- 投資策略分歧: ASHR的核心持股集中於金融與工業板塊,而KWEB則幾乎完全押注於通訊服務與非必需消費品。這種根本性的產業差異反映了兩種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對立觀點。MCHI則提供了一個中間選項,其分散的配置使其表現更為平穩,但也因此錯失了特定產業爆發性成長的機會。
- 風險屬性差異: 三檔ETF所面臨的主要風險來源各異。ASHR主要承受中國境內市場特有的政策干預、資本管制與散戶主導的波動性。與之相對,MCHI與KWEB的核心風險則來自於中概股獨有的可變利益實體(VIE)法律結構風險,以及日益加劇的中美地緣政治緊張所帶來的退市與估值壓力。
- 績效與波動模式: KWEB的歷史績效呈現出極端的波動性,其近一年的強勁反彈與過去五年的大幅虧損形成鮮明對比,這直接與中國政府的監管政策週期高度相關。ASHR與MCHI的表現則與各自廣泛的市場基準動能更為一致。從長期來看,這三檔ETF的回報均顯著落後於美國主要股票指數,突顯了投資新興市場的複雜性與高風險性。
綜合分析,投資者在選擇時應超越單純的費用與短期績效比較,而應根據自身對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產業前景的判斷,以及對不同風險來源的承受能力,來選擇最適合的產品。ASHR與MCHI因其廣泛覆蓋性,可作為核心資產配置的備選,而KWEB則更適合作為高風險、高回報的衛星資產,以捕捉特定產業主題的超額收益。
引言:中國 ETF 市場概觀與本研究目的
近年來,中國的ETF市場經歷了爆炸性的增長,其發展速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根據摩根資產管理的數據,在2014年至2025年期間,全球ETF市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約為20%,而同期中國ETF市場的複合年均增速則高達28%。彭博與晨星的統計也指出,截至2025年4月底,中國ETF市場在過去一年中吸引了1,089.2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遠超過日本的96.9億美元與印度的26億美元,位居亞太地區之首。
這種強勁的增長動能並非偶然。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了中國ETF市場的繁榮。首先,中國政府積極透過簡化ETF產品審批流程、鼓勵指數化投資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 1。其次,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境外投資者,他們將ETF視為高效便捷的工具來投資中國資產 1。最後,中國內地龐大的市場規模、高居民儲蓄率,以及居民資產從傳統房地產等實物資產向金融資產轉移的結構性需求,為ETF市場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增長空間。
在眾多投資中國市場的ETF中,ASHR(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 China A-Shares ETF)、MCHI(iShares MSCI China ETF)和KWEB(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是最具代表性的三檔產品。它們不僅在資產規模與市場關注度上領先,更重要的是,它們各自代表了對中國經濟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投資視角。
本研究旨在超越單純的數據羅列,透過深入分析它們的投資策略、持股組成、風險特徵與歷史績效,為專業投資者與資深散戶提供一個全面、立體且具備決策意義的比較框架,幫助他們理解每檔ETF的本質差異,並在複雜的中國市場中做出明智的資產配置決策。
ASHR、MCHI 與 KWEB ETF 基金概況
ASHR (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 China A-Shares ETF)
ASHR由德意志銀行旗下的Xtrackers與嘉實基金合作發行,其投資目標是追蹤中證300指數(CSI 300 Index)的績效表現。該指數由在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300支大型和中型A股組成,樣本市值覆蓋了滬深市場約六成,具有良好的市場代表性。ASHR的總管理費用率為0.65%,資產管理規模(AUM)約在21億至23億美元之間。
MCHI (iShares MSCI China ETF)
MCHI由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旗下的iShares發行,於2011年3月29日成立。該基金追蹤摩根士丹利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其指數成分股包括在中國境外(如香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以及在美國上市的ADR(美國存託憑證),同時也納入部分在中國境內上市的A股。MCHI的總管理費用率為0.59%,資產管理規模在78億至89億美元之間,是這三檔ETF中AUM最大的.10
KWEB (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
KWEB由KraneShares發行,其投資策略專注於中國互聯網產業。該基金追蹤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指數(CSI Overseas China Internet Index),其成分股主要為在香港、美國等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相關企業,涵蓋電子商務、搜尋引擎、社交媒體與遊戲娛樂等領域 15。KWEB的總管理費用率為0.70%,資產管理規模約83億美元,是資產規模第二大的中國ETF.
核心比較:從多維度剖析三檔ETF
投資策略與指數追蹤
三檔ETF的本質差異源於其所追蹤的指數。ASHR追蹤的中證300指數,其成分股以中國境內的大型銀行、保險公司、工業企業和傳統消費品公司為主,是中國「舊經濟」的典型縮影。這種策略的投資邏輯是相信中國的經濟成長與穩定仍將依賴於這些傳統支柱產業的動能,並直接受益於政府對境內市場的政策支持。
相較之下,KWEB追蹤的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指數,則採取了高度集中的主題式投資策略。其投資範疇鎖定在中國互聯網與科技服務領域,是「新經濟」的純粹型代表。這種策略的投資邏輯是押注於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轉型,相信未來的成長動能將由數位經濟、消費升級與技術創新引領。
MCHI則提供了介於兩者之間的策略。其所追蹤的MSCI中國指數,不僅包含了中國A股,更重要的是納入了在香港與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 10。這使其持股包含了騰訊、阿里巴巴等新經濟巨頭,也保留了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平安等傳統金融巨擘的權重。這種
新舊經濟混合、跨市場配置的策略,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泛和多元化的選擇。
這種根本的投資策略差異,是造成這三檔ETF後續所有績效與風險特徵分歧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指數選擇直接決定了它們的持股組成與產業配置,進而使其暴露於不同的市場動能(境內與境外、舊經濟與新經濟),最終產生迥異的績效模式與風險屬性。
持股組成與產業配置深度解析
持股數量與產業配置的差異,直觀地反映了這三檔ETF各自的投資策略。
ASHR的持股數量約為289支,其前十大持股權重佔比相對較低,約為總資產的21.45%至21.55%。其第一大持股為貴州茅台,權重達3.89%,而寧德時代、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公司也名列前茅,顯示其持股主要為中國境內A股市場的藍籌股。從產業配置來看,ASHR的金融業佔比高達25%至27.4%,其次為工業與科技業,這種配置反映了中國A股市場以傳統產業和大型國企為主的特徵。
MCHI的持股數量多達555至564支。儘管持股數量龐大,其前十大持股權重佔比卻高達47.08%至47.93%,顯示其持股集中度高於ASHR。其核心集中在騰訊(17.73%)與阿里巴巴(9.21%)這兩大科技巨頭,兩者合計權重佔比接近27%,是驅動MCHI績效的核心力量。在產業配置方面,MCHI以非必需消費品(27.3%)和通訊服務(23.59%)為主,其次為金融業(17.54%),這體現了其對新經濟和消費升級主題的偏好。
KWEB的持股數量極少,僅有約29支,前十大持股權重佔比則高達61.15%。這種極端集中的配置,使其成為一檔「高風險、高報酬」的基金。其核心持股與MCHI有部分重疊,但權重更為集中,例如騰訊(10.73%)和阿里巴巴(9.61%)在KWEB中的權重也居前兩位。在產業配置上,KWEB呈現出極端的集中性,通訊服務(43.48%)和非必需消費品(36.40%)這兩個產業合計權重超過80%,體現了其純粹的主題投資屬性。
這三檔ETF在持股數量與產業配置上的巨大差異,直接體現了其風險與回報特徵的根本分歧。ASHR的廣泛持股與產業分散性使其具備類似於總體經濟的穩定性,但可能缺乏爆發力。KWEB的極度集中性則使其具備高槓桿效應與高Beta值,但只要一、兩支關鍵持股表現不佳,就可能對整個基金造成顯著衝擊。MCHI則介於兩者之間,提供了相對均衡的選擇。
以下表格提供了三檔ETF在核心產業配置上的詳細權重比較:
表一:ASHR、MCHI與KWEB產業配置權重

費用、資產規模與流動性
除了投資組合本身,基金的費用、資產規模與流動性也是投資者評估的重要指標。
MCHI以0.59%的總費用率,在三檔ETF中具備成本優勢,其高達78億至89億美元的資產規模也使其成為最大的一檔。KWEB的費用率略高,為0.70%,但其資產規模同樣龐大,約83億美元。ASHR的費用率適中,為0.65%,但其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約21億至23億美元。
在流動性方面,儘管MCHI的資產規模最大,但KWEB憑藉其高波動性與主題熱度,其日均交易量與流動性表現同樣出色。彭博行業研究指出,中國ETF市場的成交額已超過亞太地區其他市場的總和,而KWEB的活躍交易量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KWEB的高流動性使其成為短線交易者的熱門工具,但其背後的高波動性也意味著更高的風險。
以下表格對三檔ETF的關鍵數據進行了綜合比較,提供一個一目了然的概覽。
表二:ASHR、MCHI與KWEB綜合比較

歷史績效回顧與表現差異
儘管三檔ETF在近期都呈現出強勁的回報,但長期表現則存在顯著分化。ASHR近一年總回報為39.08%,表現優於S&P 500。MCHI近一年總回報為51.94%,表現也同樣亮眼。KWEB更是在近一年取得了55.37%的驚人回報,是三者中表現最突出的。
然而,將時間拉長至五年,績效的結構性差異就暴露無遺。ASHR的五年總回報為負4.78%。MCHI的五年總回報為負11.62%。而KWEB的五年累積回報則為驚人的負37.85%。這段期間的巨大虧損,是中國政府在2020年後對互聯網巨頭實施嚴格監管的直接結果 。當局的反壟斷、數據安全等監管措施,對這些公司的股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導致KWEB的估值大幅下挫。
KWEB近期的強勁反彈,則與政策態度的轉變密切相關。隨著中國政府轉向支持數位經濟發展,並對AI等新興科技表達樂觀態度,市場情緒隨之反轉,推動了這些科技巨頭股價的回升。
這種劇烈的績效反轉模式表明,投資中國市場,特別是集中於特定產業的ETF,時機與對宏觀政策的判斷至關重要。同時,三檔ETF的長期績效都顯著落後於S&P 500指數,這凸顯了投資新興市場的複雜性與高風險性 6。此外,ETF的績效與其基準指數之間存在追蹤誤差,這可能源於營運費用、交易成本、或因美國東部時間公允價值定價與外國市場收盤價差異所致。
以下表格對三檔ETF與其基準指數的歷史回報進行了詳盡的比較。
表三:ASHR、MCHI與KWEB歷史回報與基準比較(年化總回報%)

獨特風險與地緣政治考量
投資中國市場的ETF,不僅要面對一般股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更要考量其獨有的政策與地緣政治風險。
中國A股市場的特有風險:以ASHR為例
ASHR直接投資於中國境內A股市場,這使其暴露於境內特有的風險因子。首先是
政策與監管風險。中國政府的法律、金融與貨幣政策對市場有著顯著且直接的影響。例如,在市場下行期間,中國的「國家隊」可能入市買入ETF以提振本土股市,為市場提供下行保護。這種政府干預雖然有助於穩定市場,但也可能扭曲市場機制,並帶來政策突變的潛在風險。其次是
資本管制與流動性風險。儘管「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簡化了外資投資A股的流程,但投資者仍可能面臨資本管制以及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最後,中國A股市場以散戶為主,投機氛圍濃厚,這使得市場容易受到消息與政策的影響而劇烈波動 。
VIE結構與境外上市風險:以MCHI與KWEB為例
MCHI與KWEB的核心持股主要是在香港或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這些公司大部分採用
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VIE是一種透過一系列契約而非股權,控制中國境內營運實體的法律架構,其主要目的在於規避中國對外資在特定行業的投資限制。
然而,VIE模式本身存在固有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法律風險與契約風險。由於VIE架構在中國法律體系下處於灰色地帶,境內營運實體的股東可能單方面終止VIE協議,導致海外上市公司失去對其業務的控制權與利潤合併的能力。2011年支付寶股權轉移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事件引發了投資者對VIE架構可靠性的廣泛質疑。
此外,MCHI與KWEB還直接暴露於地緣政治風險的風口浪尖。近年來,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美國方面提出了要求不符合其審計標準的中概股退市的立法。若這些政策完全落地,可能導致在美上市的中國ADR被強制退市,這將直接影響MCHI與KWEB的資產價值與流動性。這種來自「外部」的法律與政治壓力,與ASHR所面臨的「內部」政策調控風險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投資策略洞察與結論
新舊經濟的選擇:ASHR vs. KWEB
ASHR與KWEB的根本性差異,為投資者提供了對中國經濟進行「新舊經濟」二元選擇的工具 19。投資者若相信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增長仍將依賴於傳統支柱產業,並看好政府推動的國企改革與內需市場動能,那麼ASHR將是其捕捉這一趨勢的理想選擇。反之,若投資者對中國的科技創新、數位化轉型與消費升級有高信念,並願意承擔高波動性以換取潛在的爆發性回報,則KWEB提供了最純粹的投資途徑 。
核心配置與衛星配置的考量
基於上述分析,這三檔ETF在投資組合中可扮演不同的角色。
- 核心資產: MCHI因其廣泛的市場覆蓋性(涵蓋A股、H股與ADR)以及相對均衡的產業配置,提供了最全面的中國市場暴露。這使得它能夠相對平穩地捕捉中國整體經濟的成長,適合尋求多元化、中等風險暴露的投資者,可將其視為中國資產配置中的核心部位。
- 衛星資產: ASHR和KWEB則更適合作為衛星角色。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對中國宏觀政策(選擇ASHR)或科技產業(選擇KWEB)的特定判斷,在核心配置之外增加額外的暴露,以追求更高的超額回報。然而,由於KWEB的高度集中性與高波動性,其作為衛星資產的部位應嚴格控制在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
總結與投資建議
綜合本研究的詳盡分析,對ASHR、MCHI與KWEB的投資選擇應基於以下總結與建議:
- ASHR: 適合相信中國境內市場政策穩定性、看好傳統產業,且能承受A股獨有波動的投資者。其投資邏輯是:在政府主導的經濟體中,直接投資於本土主流市場,是分享成長紅利最直接的方式。
- MCHI: 適合尋求廣泛中國市場暴露、希望分散投資於不同上市地點,且風險偏好適中的投資者。其投資邏輯是:透過跨市場、跨產業的配置,降低單一市場或產業的集中風險,追求長期穩定的市場回報。
- KWEB: 適合高風險承受能力、對中國互聯網產業有高信念,且願意承受極端波動以換取爆發性回報的投資者。其投資邏輯是: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趨勢中,押注於最具成長潛力的特定板塊,以期獲得遠超大盤的超額收益。
最終,投資者必須充分理解,投資中國市場的ETF,無論是何種產品,都必須充分評估其獨特的政策、法律與地緣政治風險。過去的績效不保證未來的回報,在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將風險管理作為首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