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剛開始飼養鍬形蟲時,會有這樣的疑問:
「每一隻幼蟲看起來都一樣,怎麼可能分得出公母?」

其實一開始確實不容易,但隨著經驗累積,你會發現幼蟲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只要掌握幾個觀察重點,就能慢慢練就出判斷公母的眼力。
判斷公母的最佳時機
在開始介紹辨別方法之前,先說明一個前提:
鍬形蟲幼蟲的性別判斷,建議等到牠們長到「三齡幼蟲」之後再進行。

- 初齡或二齡前期幼蟲體型還很小,判斷的重點特徵尚未出現,或是非常不明顯。
- 雖然到了二齡後期,有時候已經能隱約看出一些差異,但準確度並不高。
- 三齡幼蟲的體型與腹部特徵才會變得清楚,這時候才是最適合判斷性別的時機。
更可靠的判斷方法:三大重點
要想更可靠地分辨鍬形蟲幼蟲的公母,建議從以下 三個重點 綜合觀察:
1️⃣ 卵巣的有無(雌斑)


最基本、最常用的判斷方式,就是檢查幼蟲是否有「卵巣」。
- 母幼蟲的腹部(從尾端數過來第三節)可以看到一對乳白色、圓形的斑點,稱為 「雌斑」。
- 看到這個雌斑幾乎可以肯定是母幼蟲。
⚠️ 注意事項:
- 卵巣並非每隻幼蟲都能清楚看到,個體差異可能造成不明顯。
- 幼蟲吃的飼料也會影響觀察:
- 黑色發酵木屑容易看出雌斑
- 菌絲瓶或產卵木就不易辨認
- 即使看似有卵巣的痕跡,也可能羽化後竟然是公蟲(雖然不常見)。
2️⃣ 頭部與體型大小

第二個判斷重點,是觀察幼蟲的 頭部與身體大小:
- 公幼蟲的頭部(橘黃色部分)和身體通常比母幼蟲更大、更粗壯。
- 稱量幼蟲體重進行比較也很有效。
⚠️ 注意事項:
- 孵化時期需相近:年齡差異會影響體型,年紀大的幼蟲會自然比小的更大。
- 飼養環境需相同:菌絲瓶、飼育溫度等不同會影響成長速度與體型。
- 三齡初期幼蟲剛脫皮,頭部與身體大小差異不明顯,建議稍等再觀察。
另外,環境與飼料營養也會影響體型:
- 公幼蟲若營養不足或環境不好,也可能長得像母幼蟲一樣小。
- 母幼蟲在高營養、良好環境下成長,也可能長得很大,容易被誤認為公幼蟲。
因此,單靠體型判斷性別並不完全可靠,最好與其他方法綜合使用。
3️⃣ 公幼蟲腹部縱線(陰莖線)

第三個判斷重點,是觀察 公幼蟲腹部是否有縱線:
- 公幼蟲腹部通常會有明顯的縱線,有時稱為 「陰莖線(チン線)」
- 母幼蟲則沒有或不明顯
- 若能確認這條線,幾乎可以確定是公幼蟲
只要綜合以上三個判斷重點:
- 卵巣的有無
- 頭部與體型大小
- 公幼蟲腹部縱線
就能大幅提升分辨公母的準確率。
其他種類幼蟲與性別比例
- 雖然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鍬形蟲,對其他鍬形蟲幼蟲也常有效,但不同種類的鍬形蟲判斷難度不同,例如 彩虹鍬形蟲(ニジイロクワガタ) 就相對困難。
- 從經驗來看,一隻鍬形蟲母蟲所產的幼蟲中,母幼蟲的比例通常偏高,這在生物學上有助於延續族群,但仍有個體差異,並非絕對。
小結
本文介紹了高可靠度分辨鍬形蟲幼蟲公母的方法:
- 卵巣:母幼蟲有,公幼蟲沒有,但偶爾會誤判
- 頭部與體型:公幼蟲通常更大更粗
- 腹部縱線(陰莖線):公幼蟲有,母幼蟲無
三點綜合觀察,幾乎可以確定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