鍬形蟲幼蟲公母判斷完整教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多新手剛開始飼養鍬形蟲時,會有這樣的疑問:

「每一隻幼蟲看起來都一樣,怎麼可能分得出公母?」
raw-image

其實一開始確實不容易,但隨著經驗累積,你會發現幼蟲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只要掌握幾個觀察重點,就能慢慢練就出判斷公母的眼力。


判斷公母的最佳時機

在開始介紹辨別方法之前,先說明一個前提:

鍬形蟲幼蟲的性別判斷,建議等到牠們長到「三齡幼蟲」之後再進行。

raw-image
  • 初齡或二齡前期幼蟲體型還很小,判斷的重點特徵尚未出現,或是非常不明顯。
  • 雖然到了二齡後期,有時候已經能隱約看出一些差異,但準確度並不高。
  • 三齡幼蟲的體型與腹部特徵才會變得清楚,這時候才是最適合判斷性別的時機。

更可靠的判斷方法:三大重點

要想更可靠地分辨鍬形蟲幼蟲的公母,建議從以下 三個重點 綜合觀察:

1️⃣ 卵巣的有無(雌斑)

raw-image
raw-image


最基本、最常用的判斷方式,就是檢查幼蟲是否有「卵巣」。

  • 母幼蟲的腹部(從尾端數過來第三節)可以看到一對乳白色、圓形的斑點,稱為 「雌斑」
  • 看到這個雌斑幾乎可以肯定是母幼蟲。

⚠️ 注意事項:

  • 卵巣並非每隻幼蟲都能清楚看到,個體差異可能造成不明顯。
  • 幼蟲吃的飼料也會影響觀察:
    • 黑色發酵木屑容易看出雌斑
    • 菌絲瓶或產卵木就不易辨認
  • 即使看似有卵巣的痕跡,也可能羽化後竟然是公蟲(雖然不常見)。

2️⃣ 頭部與體型大小

raw-image

第二個判斷重點,是觀察幼蟲的 頭部與身體大小

  • 公幼蟲的頭部(橘黃色部分)和身體通常比母幼蟲更大、更粗壯。
  • 稱量幼蟲體重進行比較也很有效。

⚠️ 注意事項:

  • 孵化時期需相近:年齡差異會影響體型,年紀大的幼蟲會自然比小的更大。
  • 飼養環境需相同:菌絲瓶、飼育溫度等不同會影響成長速度與體型。
  • 三齡初期幼蟲剛脫皮,頭部與身體大小差異不明顯,建議稍等再觀察。

另外,環境與飼料營養也會影響體型:

  • 公幼蟲若營養不足或環境不好,也可能長得像母幼蟲一樣小。
  • 母幼蟲在高營養、良好環境下成長,也可能長得很大,容易被誤認為公幼蟲。

因此,單靠體型判斷性別並不完全可靠,最好與其他方法綜合使用。


3️⃣ 公幼蟲腹部縱線(陰莖線)

raw-image

第三個判斷重點,是觀察 公幼蟲腹部是否有縱線

  • 公幼蟲腹部通常會有明顯的縱線,有時稱為 「陰莖線(チン線)」
  • 母幼蟲則沒有或不明顯
  • 若能確認這條線,幾乎可以確定是公幼蟲

只要綜合以上三個判斷重點:

  1. 卵巣的有無
  2. 頭部與體型大小
  3. 公幼蟲腹部縱線

就能大幅提升分辨公母的準確率。


其他種類幼蟲與性別比例

  • 雖然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鍬形蟲,對其他鍬形蟲幼蟲也常有效,但不同種類的鍬形蟲判斷難度不同,例如 彩虹鍬形蟲(ニジイロクワガタ) 就相對困難。
  • 從經驗來看,一隻鍬形蟲母蟲所產的幼蟲中,母幼蟲的比例通常偏高,這在生物學上有助於延續族群,但仍有個體差異,並非絕對。

小結

本文介紹了高可靠度分辨鍬形蟲幼蟲公母的方法

  • 卵巣:母幼蟲有,公幼蟲沒有,但偶爾會誤判
  • 頭部與體型:公幼蟲通常更大更粗
  • 腹部縱線(陰莖線):公幼蟲有,母幼蟲無

三點綜合觀察,幾乎可以確定公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峰甲蟲的CrazyBeetles
0會員
7內容數
峰甲蟲工作室──您的甲蟲專門店。 ╹FB:峰甲蟲 ╹IG:crazybeetles_ ╹官方LINE:@crazybeetles(要加@) ╹營業時間:平日 19:00~22:00 假日 12:00~20:00 店休請見公告 ╹地址:824高雄市燕巢區鳳旗路264號 峰甲蟲工作室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介紹日本深山鍬形蟲(Lucanus maculifemoratus maculifemoratus)的飼育知識,包括其分佈、體態特徵、生命週期、繁殖方法及飼養環境等。適合對於鍬形蟲愛好者及飼育者瞭解其蛻變過程及有效養殖技巧。網站還附上了其他鍬形蟲和甲蟲的飼育資訊,讓讀者獲得更全面的飼養經驗分享。
Thumbnail
本文介紹日本深山鍬形蟲(Lucanus maculifemoratus maculifemoratus)的飼育知識,包括其分佈、體態特徵、生命週期、繁殖方法及飼養環境等。適合對於鍬形蟲愛好者及飼育者瞭解其蛻變過程及有效養殖技巧。網站還附上了其他鍬形蟲和甲蟲的飼育資訊,讓讀者獲得更全面的飼養經驗分享。
Thumbnail
鶴鷸在非繁殖期時和赤足鷸頗相似,但兩者來到繁殖季節,就變得很容易識辨,因爲鶴鷸進入換羽時,一身便會換上黑色晚裝,讓人注目,鶴立“鷸”群。
Thumbnail
鶴鷸在非繁殖期時和赤足鷸頗相似,但兩者來到繁殖季節,就變得很容易識辨,因爲鶴鷸進入換羽時,一身便會換上黑色晚裝,讓人注目,鶴立“鷸”群。
Thumbnail
荔枝椿象為外來入侵種,特色為橘色碩大的體型,有時候會跟原生種紅姬椿象混淆,但看過荔枝椿象大都能分得出來差別。 之前政府為了發起全民運動,舉辦收集卵塊換錢的風潮(一組卵5塊),記得當時有個戴著Hello Kitty安全帽的阿伯騎車到處找卵.....
Thumbnail
荔枝椿象為外來入侵種,特色為橘色碩大的體型,有時候會跟原生種紅姬椿象混淆,但看過荔枝椿象大都能分得出來差別。 之前政府為了發起全民運動,舉辦收集卵塊換錢的風潮(一組卵5塊),記得當時有個戴著Hello Kitty安全帽的阿伯騎車到處找卵.....
Thumbnail
外貌像青腳鷸,上體沾灰,但和青腳鷸不同是體態比較圓筒,下體也較潔白。
Thumbnail
外貌像青腳鷸,上體沾灰,但和青腳鷸不同是體態比較圓筒,下體也較潔白。
Thumbnail
關於蚊子 蚊子生命週期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牠們繁殖通常與水源有關,因為幼蟲需要在水中生長和發育。蚊子在繁殖過程中會選擇適合生命週期的水體,如湖泊、池塘、河流、水坑等。
Thumbnail
關於蚊子 蚊子生命週期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牠們繁殖通常與水源有關,因為幼蟲需要在水中生長和發育。蚊子在繁殖過程中會選擇適合生命週期的水體,如湖泊、池塘、河流、水坑等。
Thumbnail
記得有次老師與我們分享小青蛙的故事,我們從中學習到青蛙的小時候就是隻小蝌蚪,認識了小蝌蚪的一生,老師也和我們提到毛毛蟲的小奧秘,我們都有記住唷!可是呀!我們確實還沒真正看過牠們實際長大變身的樣子,很榮幸丞旭媽媽正好分享著家裡外面的金桔樹長了漂亮又肥嫩的毛毛蟲,丞旭還帶了觀察盒到學校分享給小
Thumbnail
記得有次老師與我們分享小青蛙的故事,我們從中學習到青蛙的小時候就是隻小蝌蚪,認識了小蝌蚪的一生,老師也和我們提到毛毛蟲的小奧秘,我們都有記住唷!可是呀!我們確實還沒真正看過牠們實際長大變身的樣子,很榮幸丞旭媽媽正好分享著家裡外面的金桔樹長了漂亮又肥嫩的毛毛蟲,丞旭還帶了觀察盒到學校分享給小
Thumbnail
童三心得_2 @ 2024 4/29 〔泥巴工廠 北極熊班〕
Thumbnail
童三心得_2 @ 2024 4/29 〔泥巴工廠 北極熊班〕
Thumbnail
這本立體書利用很多翻、拉、轉、立體化的設計,吸引孩子動手操作,插圖也非常美,在賞書、玩書中,瞭解昆蟲知識。
Thumbnail
這本立體書利用很多翻、拉、轉、立體化的設計,吸引孩子動手操作,插圖也非常美,在賞書、玩書中,瞭解昆蟲知識。
Thumbnail
剛剛忙完 來到前院走走 不經意的發現!!! 在一盆蘭花的葉子上面,有剛出生(孵化)的螳螂欸 我在山上生活這麼多年 第一次看到數量這麼龐大,這麼嫩的螳螂 太神奇了,趕緊叫大家來看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看到 應該是孵化時間點有跟到吧 查了一下,才知道那一顆黑色的是螳螂的卵 這一堆應該
Thumbnail
剛剛忙完 來到前院走走 不經意的發現!!! 在一盆蘭花的葉子上面,有剛出生(孵化)的螳螂欸 我在山上生活這麼多年 第一次看到數量這麼龐大,這麼嫩的螳螂 太神奇了,趕緊叫大家來看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看到 應該是孵化時間點有跟到吧 查了一下,才知道那一顆黑色的是螳螂的卵 這一堆應該
Thumbnail
照片中,我常分不到大嘴烏鴉和小嘴烏鴉的分別,但親眼看到後,發現整體感覺是有點差別,小嘴烏鴉的咀和頸看起來的確較短,而且牠們的叫聲也有點不一樣。
Thumbnail
照片中,我常分不到大嘴烏鴉和小嘴烏鴉的分別,但親眼看到後,發現整體感覺是有點差別,小嘴烏鴉的咀和頸看起來的確較短,而且牠們的叫聲也有點不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