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剛開始飼養鍬形蟲時,會有這樣的疑問:
「每一隻幼蟲看起來都一樣,怎麼可能分得出公母?」

其實一開始確實不容易,但隨著經驗累積,你會發現幼蟲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只要掌握幾個觀察重點,就能慢慢練就出判斷公母的眼力。
判斷公母的最佳時機
在開始介紹辨別方法之前,先說明一個前提:鍬形蟲幼蟲的性別判斷,建議等到牠們長到「三齡幼蟲」之後再進行。

- 初齡或二齡前期幼蟲體型還很小,判斷的重點特徵尚未出現,或是非常不明顯。
- 雖然到了二齡後期,有時候已經能隱約看出一些差異,但準確度並不高。
- 三齡幼蟲的體型與腹部特徵才會變得清楚,這時候才是最適合判斷性別的時機。
更可靠的判斷方法:三大重點
要想更可靠地分辨鍬形蟲幼蟲的公母,建議從以下 三個重點 綜合觀察:
1️⃣ 卵巣的有無(雌斑)


最基本、最常用的判斷方式,就是檢查幼蟲是否有「卵巣」。
- 母幼蟲的腹部(從尾端數過來第三節)可以看到一對乳白色、圓形的斑點,稱為 「雌斑」。
- 看到這個雌斑幾乎可以肯定是母幼蟲。
⚠️ 注意事項:
- 卵巣並非每隻幼蟲都能清楚看到,個體差異可能造成不明顯。
- 幼蟲吃的飼料也會影響觀察:
- 黑色發酵木屑容易看出雌斑
- 菌絲瓶或產卵木就不易辨認
- 即使看似有卵巣的痕跡,也可能羽化後竟然是公蟲(雖然不常見)。
2️⃣ 頭部與體型大小

第二個判斷重點,是觀察幼蟲的 頭部與身體大小:
- 公幼蟲的頭部(橘黃色部分)和身體通常比母幼蟲更大、更粗壯。
- 稱量幼蟲體重進行比較也很有效。
⚠️ 注意事項:
- 孵化時期需相近:年齡差異會影響體型,年紀大的幼蟲會自然比小的更大。
- 飼養環境需相同:菌絲瓶、飼育溫度等不同會影響成長速度與體型。
- 三齡初期幼蟲剛脫皮,頭部與身體大小差異不明顯,建議稍等再觀察。
另外,環境與飼料營養也會影響體型:
- 公幼蟲若營養不足或環境不好,也可能長得像母幼蟲一樣小。
- 母幼蟲在高營養、良好環境下成長,也可能長得很大,容易被誤認為公幼蟲。
因此,單靠體型判斷性別並不完全可靠,最好與其他方法綜合使用。
3️⃣ 公幼蟲腹部縱線(陰莖線)

第三個判斷重點,是觀察 公幼蟲腹部是否有縱線:
- 公幼蟲腹部通常會有明顯的縱線,有時稱為 「陰莖線(チン線)」
- 母幼蟲則沒有或不明顯
- 若能確認這條線,幾乎可以確定是公幼蟲
只要綜合以上三個判斷重點:
- 卵巣的有無
- 頭部與體型大小
- 公幼蟲腹部縱線
就能大幅提升分辨公母的準確率。
其他種類幼蟲與性別比例
- 雖然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鍬形蟲,對其他鍬形蟲幼蟲也常有效,但不同種類的鍬形蟲判斷難度不同,例如 彩虹鍬形蟲(ニジイロクワガタ) 就相對困難。
- 從經驗來看,一隻鍬形蟲母蟲所產的幼蟲中,母幼蟲的比例通常偏高,這在生物學上有助於延續族群,但仍有個體差異,並非絕對。
小結
本文介紹了高可靠度分辨鍬形蟲幼蟲公母的方法:
- 卵巣:母幼蟲有,公幼蟲沒有,但偶爾會誤判
- 頭部與體型:公幼蟲通常更大更粗
- 腹部縱線(陰莖線):公幼蟲有,母幼蟲無
三點綜合觀察,幾乎可以確定公母。
本文內容部分整理、翻譯自:
https://beetle-farm-b.com/siiku-youtyuu06/
原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本文僅作知識分享與教育用途,若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將立即下架。中文整理:峰甲蟲CrazyBeetles
The original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authors.This article is for educa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If an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found, please contact us and the content will be removed immediately. 峰甲蟲CrazyBeetles
編者註:這篇文章原文出自一位我非常敬佩的作者。為了讓更多人能更容易閱讀與理解,我重新整理、補上圖片與註解,並在部分內容中加入延伸說明。
請務必支持原創!原文連結與作者資訊已附在文末 🙏
Editor’s Note: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y a creator I deeply respect. To make the knowledge easier to access and understand, I’ve re-edited the content, added images and notes, and included some contextual explanations.
Please make sure to follow and support the original author — credits and source links are listed bel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