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Emily Nagoski的新書《一起高潮》,她之前有出一本《性愛好科學》(已絕版)也是非常簡潔過癮,是我對於性愉悅的清楚解說啟蒙之書,目前尚未讀完《一起高潮》,不過已經非常想分享書中重要的知識!
「你們討論性愛的時間,應該要比做愛的時間更多。」——《一起高潮》,頁57。
經營一段親密關係需要溝通,雙方需要透過表達需求與回應才能更了解彼此,你會知道對方喜歡吃什麼、喜歡去哪裡玩、喜歡看什麼電影。
而溝通在「性關係」裡更爲重要!不過在恐性的文化裡,「談論性」在臺灣來說總是難以啟齒,對於背負許多污名、尷尬、害臊、擔憂的女性群體來說更是不知道從何開始。
❶首先,你需要一個能夠敞開溝通的對象。
如果對方無法讓你自在表達所有的想法與感受,你甚至會擔心他聽完以後的反應(例如見笑轉生氣指責你或是玻璃心反而要你安慰),那他可能不是一個成熟的選項。
我發現,以前不敢開口的我除了「不知道自己擁有感受與表達意見的權利」,甚至會有「提出疑問反而被指責」的狀況發生,對方會覺得「那是你的問題,以前我的對象都沒有這種狀況。」大機率是因為他從來都沒有關心過對方的感受。
雙方在性互動裡頭,有任何感受與疑慮都是正常的,提出不是在數落懷疑嫌棄,而是希望彼此的互動能夠更貼近彼此的需求。
畢竟「性是需要學習的一件事!」沒有人天生就很厲害,性技巧與任何事情都一樣需要學習,「次數多不等於厲害」,一樣的考題寫100次如果沒訂正還是錯,於是每一次的性,都是從中學習「感受自己的身體,聆聽對方的需求。」
❷聆聽自己的需求
感情中的需求很重要,性裡頭的需求亦然。這裡講的需求不是說你「需要」什麼,而是「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什麼」。在互動中告訴對方你想要如何發展,對方也比較有頭緒,而當對方做出你不喜歡的舉動或是要求,才能辨認進而拒絕。
覺察自己的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需求也會隨著時間改變的,除了需要足夠程度的認識自我,同時還要有覺察感受的能力。
認識自我以及覺察需求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路,我們每天都能從身上更認識自己一點。
以前的我,在性裡頭相對被動,除了習慣讓男性主導之餘,對性腳本的僵化想像讓我覺得「性不過就是那樣」。沒什麼好玩的、說爽好像也還好,有時候只希望趕快結束。
直到有一次,有一個人在開頭問我:「你喜歡什麼?你希望我怎麼做?」當下我整個被考倒,我才發現我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喜歡什麼,於是這也開啟了後續一連串~直到現在依然還在進行中的性探索。
性探索是永無止盡的事,如同認識自我一般,這是沒有盡頭的。可能是一個人、兩個人、多人;可以是室內也可以是戶外;可以是玩具可以是綑綁;可以是同性別或是無關性別;可以是肉體上的狂放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連結;性可以是所有形式的集結,性的本質本就是因為好奇所以去嘗試。
❸開啟對話
如何開啟對話?我想這也是許多人在實作上覺得卡卡的地方,不知道該什麼時候講、該講什麼。
這也回到了開頭說的「你們討論性愛的時間應該要比做愛的時間長。」但大部分人卻不是這樣,甚至不談。
不只是一對一的親密關係,任何性關係都應該在開始前先有共識,確認雙方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有共同的認知,藉此減少過程中彼此的認知出入。
例如事前講好要戴套,開始時男生突然說不戴;例如對方總是草草結束倒頭就睡,然後你在旁邊還很清醒;例如對方一直用你不喜歡的詞彙稱呼你,讓你很出戲…等。這些出入都是你們可以討論的點。
那什麼時候可以討論?隨時都可以!
剛開始嘗試溝通時,我會在事後與對方抱抱躺著的時候,回顧剛剛發生的事,我們會彼此分享剛剛哪些地方我很喜歡、哪些地方還好、哪些角度可以久一點、哪些東西可以跳過,確認彼此剛剛是不是都有開心?沒有的話那哪裡需要調整?
試著不要讓氣氛變得像檢討會,不是所有人都習慣用文字表達感受。同時也記得,溝通的目的是拉近彼此的距離,而非越推越遠,如果溝通未果就放著,等雙方準備好了再開啟話題。
「你可能會覺得,需要討論性愛就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有著良好長期性維繫的情侶,都會討論性愛。」——《一起高潮》,頁58。
當彼此能夠自在談論性以後,任何時候都是聊性的好時機,甚至在過程中都可以即刻調整。現在的我和伴侶能夠在任何時刻自在談性,不僅是談我們的性,網路上看到的話題、影集學到的新觀點、書裡面讀到的知識,都是我們聊天的題材,也是我們更認識自己與彼此的媒介。
「慾望不是重點,愉悅才是。」——《一起高潮》,頁39。
影視常見的浪漫愛情喜劇如何演繹慾望?兩個人在酒吧看對眼聊得很來,下一秒鏡頭切到飯店房門,跨坐在對方身上激情擁吻,好似什麼話都不用說,事情就是會自然而然發生。
這種「我應該自發性因為對方的存在而感到慾火焚身」的謬誤稱之為「慾望教條」,而這種迷思和單一的性腳本都應該要被打破。
因為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我們需要時間認識對方、確認彼此有好感、取得對方的知情同意、確認彼此可以的時間地點、確認對方想如何進行…等,於是在任何性發生以前需要非常多的溝通,沒有性是「就這樣發生了」。
「慾望教條」帶給許多人很多壓力,好似我沒有爲對方常保慾望就是不夠愛他,我們之間是不是淡了…等,但因為慾望根本就不是這樣運作的,而讓長期關係持續運作的從來都不是「慾望」,而是「愉悅」。
什麼是愉悅?
感受過程、感受當下、沒有目的、沒有壓力、感受彼此的存在。
透過探索與溝通,找出適合彼此的互動方式,找出能夠讓彼此感到愉悅的任何事物,把每一次的性都當成一場好玩的遊戲。
推薦觀看:Netflix《愉悅法則》、《goop好生活:性與愛》
推薦閱讀:《性愛好科學》、《一起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