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德國媒體報導:台灣的進步與成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德國媒體《bne IntelliNews》於 2025 年 8 月 31 日刊出一篇題為 “Taiwan’s deadly mix of drivers and pedestrians” 的報導,指出:2022 年台灣交通事故高達 37.5 萬件,造成 3000 多人死亡,另有逾 38 萬人受傷。

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 超過美國 911 恐攻的總死亡人數,相當於溺水、火災與工安事故死亡總和的 6 倍。許多城市道路缺乏完善人行道規劃,僅以綠色油漆標示步道的位置;即便有專用步行區,也常被違停機車、攤販或臨停車輛佔據,警方執法不足。

這篇德國媒體報導台灣為「行人地獄」,引發各界關注。身為台灣人,我坦承國內駕駛確實在尊重行人路權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間。然而,我也希望能平衡地呈現台灣在多個領域的卓越表現,這些成就絲毫不遜於歐美先進國家。


✅優質的公共建設

以大台北都會區的捷運系統為例,不僅乾淨便宜,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相較於缺乏空調的倫敦地鐵,或是治安堪憂的巴黎、巴塞隆納地鐵,台灣的捷運系統確實為民眾提供了安全舒適的通勤環境(儘管偶有隨機攻擊事件發生)。


✅環保制度的典範

《華爾街日報》在2016年曾高度讚譽台灣的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制度,並以「台灣:全球的垃圾處理天才」(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為題撰文報導中特別提到:台灣的回收率高達 55%,台北市達67%、新北市達63.5%,媲美奧地利、德國、南韓等先進國家。

《華爾街日報》稱讚市民對垃圾分類規定的高度配合,堪稱亞洲環保典範。這項成就展現了台灣人的公民素養與環保意識。


✅完善的醫療與教育體系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普及全民,品質達到歐美先進國家水準。我曾聽一位嫁給英國人的台灣女性分享,她的外籍丈夫因急性盲腸炎在台就醫,對台灣醫療資源的充沛與效率讚不絕口。

台灣健全的國民義務教育制度同樣值得驕傲。完成大學教育後,我能順利銜接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許多美國朋友都驚訝於我們能在公立學校體制下將英語學得如此紮實,足以赴美攻讀研究所。


✅人情味濃厚的社會

台灣最珍貴的或許是濃厚的人情味。每次與母親搭乘公車,我總能目睹年輕人主動讓座的溫馨畫面(儘管媒體上關於博愛座的爭議不斷)。在台北街頭,我曾兩次不慎掉落錢包,都是善良的陌生人及時提醒,讓我找回失物。這些日常小事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溫暖本質。


✅三十年的蛻變

回顧歷史,1995年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曾以「台灣人民生活在豬舍中」為標題形容當時台灣的居住環境,雖然用詞尖銳,但也促使台灣社會反思城市美學與居住尊嚴。當時身為留美學生的我深感震驚與難堪,然而,三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科學園區以卓越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成功將台積電等企業推向國際舞台,在日本、美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設廠營運。


✅開發中國家的迷人之處

或許正因為台灣尚未完全達到歐美所謂的「已開發」境界,島國人民更加兢兢業業地努力提升自己。這種不斷進步的動力,造就了今日台灣引以為傲的產業成就與社會制度。


✅結語

當外媒指出台灣交通問題時,我們應虛心檢討改進。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台灣在其他領域的亮眼表現:美味便宜的小吃文化、安全便捷的捷運系統、普及的全民醫療與公立教育制度。


台灣並非完美,但正是這份不完美中的努力與進步,讓我深深為自己的故鄉感到驕傲。我慶幸能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成長,並願在此安身立命。

圖片創作:ChatGPT

圖片創作:ChatGPT



圖片創作:ChatGP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nny Hsu的沙龍
275會員
360內容數
Jenny Hs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3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18到32歲,對未來感到迷惘,請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因為我們都走過同樣的道路。大多數18歲的考生在選填大學志願時,都是根據分數來決定,很少有人非常清楚自己大學畢業後想從事什麼職業。就連我也是如此——雖然父母非常希望我考上臺師大英語系,但我很幸運地進入當時心中第一志願政大外交
Thumbnail
2025/09/03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18到32歲,對未來感到迷惘,請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因為我們都走過同樣的道路。大多數18歲的考生在選填大學志願時,都是根據分數來決定,很少有人非常清楚自己大學畢業後想從事什麼職業。就連我也是如此——雖然父母非常希望我考上臺師大英語系,但我很幸運地進入當時心中第一志願政大外交
Thumbnail
2025/09/02
當你讀到 “It’s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吾愛凱薩,更愛羅馬)這句話時,是否感到一頭霧水,彷彿二丈金剛摸不著頭緒?
Thumbnail
2025/09/02
當你讀到 “It’s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吾愛凱薩,更愛羅馬)這句話時,是否感到一頭霧水,彷彿二丈金剛摸不著頭緒?
Thumbnail
2025/08/30
當你第一次看到 "There i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s"(人各有所好)這個表達時,是否感到困惑不解?這種困惑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俚語包含了一個重要的英語句型和片語用法。 ✅關鍵句型解析 句型:There is no + 動名詞…… 
Thumbnail
2025/08/30
當你第一次看到 "There i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s"(人各有所好)這個表達時,是否感到困惑不解?這種困惑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俚語包含了一個重要的英語句型和片語用法。 ✅關鍵句型解析 句型:There is no + 動名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台灣機車市場2024年新車掛牌數預測:掛牌數落在79~84萬,普通重型落在74.7~79.7萬。油電比為92.7:7.3,油車落在69~74萬,電車落在5.4~5.8萬。
Thumbnail
台灣機車市場2024年新車掛牌數預測:掛牌數落在79~84萬,普通重型落在74.7~79.7萬。油電比為92.7:7.3,油車落在69~74萬,電車落在5.4~5.8萬。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先來看看以下新聞: 下半年AI需求持績擴大 星展銀行上調台灣今年GDP從3.5%到4.2%
Thumbnail
過去八年 台灣股市從不到萬點到突破兩萬點 漲幅155.5% 如果你是台灣50那超過六十萬名的股東 你的資產更是直接多一倍 從大幅依賴中國且產業持續出走 到台灣各產業 能開拓更多國際市場減少對中國依賴 讓產業回到台灣投資 台灣也迎來了經濟的榮景 世紀疫情中 因防疫的決策正確又即時 台灣是受疫情影響最
Thumbnail
過去八年 台灣股市從不到萬點到突破兩萬點 漲幅155.5% 如果你是台灣50那超過六十萬名的股東 你的資產更是直接多一倍 從大幅依賴中國且產業持續出走 到台灣各產業 能開拓更多國際市場減少對中國依賴 讓產業回到台灣投資 台灣也迎來了經濟的榮景 世紀疫情中 因防疫的決策正確又即時 台灣是受疫情影響最
Thumbnail
臺灣自行車產業產值達1,881.7億元,出口量雖減少但平均價格上升,面臨高庫存、三電技術待升級及淨零碳排壓力等挑戰。因應策略包括推動產業聯盟、強化供應鏈及推動低碳化。
Thumbnail
臺灣自行車產業產值達1,881.7億元,出口量雖減少但平均價格上升,面臨高庫存、三電技術待升級及淨零碳排壓力等挑戰。因應策略包括推動產業聯盟、強化供應鏈及推動低碳化。
Thumbnail
臺灣自去年初脫離疫情影響後,經濟持續成長並超越疫情前表現。文章分析了臺灣的GDP、消費、出口、通膨、薪資、失業率、股市表現和各項隱憂因素,並提出對臺灣下半年股市發展的投資建議。
Thumbnail
臺灣自去年初脫離疫情影響後,經濟持續成長並超越疫情前表現。文章分析了臺灣的GDP、消費、出口、通膨、薪資、失業率、股市表現和各項隱憂因素,並提出對臺灣下半年股市發展的投資建議。
Thumbnail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繁。最近,花蓮外海發生了7.2級的強震,這是自921大地震25年來最大的震級。這次地震造成了一些傷亡和財產損失,並引發了一系列的餘震。同時,食安問題也是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確保食品的安全,例如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
Thumbnail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繁。最近,花蓮外海發生了7.2級的強震,這是自921大地震25年來最大的震級。這次地震造成了一些傷亡和財產損失,並引發了一系列的餘震。同時,食安問題也是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確保食品的安全,例如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