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正處於18到32歲,對未來感到迷惘,請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因為我們都走過同樣的道路。
大多數18歲的考生在選填大學志願時,都是根據分數來決定,很少有人非常清楚自己大學畢業後想從事什麼職業。就連我也是如此——雖然父母非常希望我考上臺師大英語系,但我很幸運地進入當時心中第一志願政大外交系。
當時的我,對於能繼續學習英文並將其運用於國際政治與外交領域,懷抱著無限浪漫的幻想。直到進入外交系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外交官所需的不只是語言能力,更是高超的人際溝通與社交技巧。
這才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個喜歡待在圖書館做筆記、埋頭苦讀的我,更適合走向英文教學的道路。
於是,在英文補教業教了整整八年後,我終於鼓起勇氣,赴美攻讀某常春藤名校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事實上,在32歲以前,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在補教業深耕超過三十年。
後來,不論是30歲後再赴美攻讀第二個碩士,還是持續挑戰TOEIC英文檢定證照考試,背後的動力始終如一──我想不斷精進專業,累積能力,讓自己有更多本事幫助學生突破學習英文的瓶頸。
若有人問我:18歲時,是否能想像28歲、38歲、48歲甚至58歲的自己會從事什麼職業?答案是:不。因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曾經歷過困惑、掙扎,甚至痛苦的自我摸索。

圖片創作:Microsoft Copilot
但回頭看來,正是那些迷惘與探索,讓我一步步走向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所以,我想對正在迷惘中的你們說:不要害怕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也不要因為改變方向而感到羞愧。人生不是一條直線,每一次的嘗試與選擇,哪怕看似繞遠路,最後都可能成為你人生最寶貴的養分。
「迷惘」、「多方嘗試」、「聽從內心」,其實正是成長的開始,終將帶你走向屬於自己的舞台。
圖片創作:Microsoft Copi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