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家裡沒有「零用錢」的制度。小時候想要的東西,通常都是父母帶我一起去購買,甚至很多時候是他們直接幫我決定、幫我買好。因此,成長過程中我幾乎沒有「自己拿錢去買東西」的經驗,也缺乏對金錢的數字概念。
大學到研究所那段時間,雖然離開家獨立生活,但消費依然單純,大部分的花費只在三餐上。父親會定期匯錢到我的帳戶,但金額並不固定,因此我對金錢還是沒有清晰的認知。唯一比較有感的,是我在餐費上非常節省,甚至省到常常吃得不營養,腸胃因此變得不好。
出了社會後,開始有了薪水收入,我仍然不愛購物。不過我會偶爾買一些中高階的 3C 產品送給父母,作為孝親之用,並且固定提供孝親費。從小養成的節省習慣,就這樣延續到中年,幾乎不曾改變。
然而,最近家人住院,卻讓我重新反思這樣的價值觀。因為在住院之前,我才發現他其實有一段時間在「衝動購物」:網路上買了許多衣服、零食、廚具等物品。等到他住院後,這些囤積下來的東西才顯露出來。對此,我的心裡其實很不舒服,因為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開銷」。但家人卻認為這些錢不算什麼,而且年紀大了,不該再因為花錢而有所顧慮。
於是,我們的金錢觀發生了衝突。我的立場是「沒用的東西就不該買」,而他的觀點卻是「花點小錢換取快樂沒有什麼不好」。在這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我一向堅持的極簡與節制,雖然對自己有用,但若強行套用到他人身上,反而變成一種壓迫。
極簡主義教會我「斷捨離」,讓我在自己的生活中維持簡單和秩序。但在面對他人時,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消費哲學。對我來說是浪費的,在別人眼中或許是生活的享受;我認為的過度節省,在他們看來卻可能是苛刻。
因此,我開始學著調整自己的心態。財富的管理,確實需要「開源」與「節流」兩面並重,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導致失衡。我並沒有打算改變自己節省的方式,但對於親友的金錢觀,或許應該放寬一些。遇到衝突時,與其強硬干涉,不如以「接納、建議」的姿態來互動。
守護自己的財務原則,同時理解並尊重他人的選擇,這才是成熟的生活態度。畢竟,金錢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價值觀的差異中找到彼此的平衡,並在過程裡活得更自在、更愉快。
















